台灯在深夜投下暖黄光晕,苏小满的指尖悬在备用手机屏幕上方,像被烫到似的缩了又伸。
来电显示的号码泛着冷白的光,和记忆里母亲失踪前最后那通电话的通话记录,连尾号的三个"6"都长得一模一样。
她喉结动了动,鬼使神差按下回拨键——忙音,短促的"嘟"声撞进耳膜,像有人拿小锤子敲她的太阳穴。
"小满?"
身后传来轻唤,苏小满手一抖,手机"啪"地扣在桌上。
她转身时带翻了茶杯,褐色茶渍在拓印好的两枚印章旁晕开,倒像是给那对镜像纹路添了道深色的注脚。
奶奶扶着门框站在阴影里,银发被夜风吹得有些乱,手里端着的青瓷碗还冒着热气:"又在捣鼓你妈留下的东西?
我就说那红木匣该放你屋里,省得你大半夜摸黑翻。"
苏小满这才注意到奶奶穿的是她去年买的珊瑚绒睡衣,拖鞋还是自己画的卡通兔子款——老人总说这双鞋"硌脚",此刻却踩得吧嗒响,显然是听见动静急着过来的。
她慌忙抽了张纸巾去擦茶渍,却在碰到印章的瞬间顿住:"奶奶,您说我妈当年......真的只是普通记者?"
青瓷碗落在书桌上的声音很轻,却像块石头砸进深潭。
奶奶在她身边坐下,指腹抚过那枚家传印章的裂痕:"你妈上大学那会儿啊,学的是教育心理学。"老人的声音突然低下去,像在回忆什么烫嘴的东西,"有个'青少年潜能追踪'课题,说是要研究怎么激发孩子的学习潜力。
你妈跟着做了半年,有天夜里突然抱着一摞资料冲回家,眼睛红得像兔子。
她说那些人根本不是测潜能,是拿孩子当小白鼠,往他们脑子里塞'程序'。"
苏小满的呼吸突然急促起来。
她想起前世被林潇潇抢走男友时的恍惚,想起顾昭误会自己时的窒息,那些明明该撕心裂肺的情绪,竟像被按了慢放键——难道早在那时,就有人在她脑子里动了手脚?
"后来呢?"她听见自己的声音发颤。
"后来她去举报了。"奶奶的指甲掐进掌心,"可人家说这是学术争议,是她太偏激。
再后来......"老人突然笑了,笑得眼角的皱纹都堆成花,"你妈收拾行李去外地实习那天,塞给我这个印章。
她说'妈,要是哪天我没回来,小满要是被欺负了,你就告诉她,她的名字不是谁能随便改的'。"
苏小满的眼泪"啪嗒"砸在拓印纸上。
月光从纱窗漏进来,照得两枚印章的纹路像两簇跳动的火焰——家传的那枚带着岁月的温润,工程总纲上的火漆印却透着冷硬的金属感。
原来母亲当年的拒绝,成了她被选为"S01"的起点;原来那枚被奶奶当传家宝收着的印章,从来不是纪念品,是战书。
"我要反击。"她突然站起来,椅子在地上划出刺耳的声响。
手机在这时震动,是顾昭的消息:"拳馆老张说有人打听你最近在查什么,要我假装喝多漏了口风——说你在找'启明星'旧案的证据。"她盯着屏幕笑起来,像只炸毛的小猫终于亮出了爪子,"昭哥,咱们来个请君入瓮。"
第二天上午十点,苏小满的工作室门铃准时响起。
档案馆的王姐提着保温杯站在门口,额角的汗把刘海黏成一绺:"小苏啊,真是对不住......您要的林婉秋老师的毕业设计备份,U盘好像坏了,数据读不出来。"她说话时手指无意识地绞着保温杯的挂绳,频率快得像打快板——这是苏小满上周刚在《微表情心理学》里学的,人在说谎时会不自觉加快小动作。
"没事王姐,我理解。"苏小满笑着给她倒了杯茶,指尖在手机上快速敲出一行字:"李然,准备无人机。"
深夜的明华中学档案馆像头沉睡的巨兽。
李然的无人机贴着通风管道往里钻时,苏小满攥着望远镜的手都在抖。
屏幕里的画面突然晃动,镜头扫过一排落灰的档案柜,最后停在最顶层的夹层——那里躺着个用报纸裹着的铁盒,边角的红漆剥落,露出底下"1998级教育系"的字样。
"找到了!"阿杰的声音从对讲机里炸出来,惊得树上的麻雀扑棱棱乱飞。
苏小满盯着无人机传回的画面,铁盒里的胶片底片泛着幽蓝的光,其中一张上的图案让她血液都凝固了——那是母亲手绘的"人格操控预警图谱",箭头直指"情感锚点攻击路径",旁边标注的"记忆覆盖周期30天",和她前世每到月末就会情绪低落的时间线分毫不差。
更让她心跳骤停的是图谱角落的小字:"若S序列重启,请启用'回声协议'。"
"这是我妈留给我的密码。"她对着对讲机轻声说,声音里带着哭腔又带着笑,"昭哥,你说我妈是不是早就算到今天?"
顾昭的声音带着夜风的凉意:"她算到了她女儿是小机灵鬼。"
接下来的三天,苏小满把自己锁在工作室里。
她对着胶片翻拍的照片,在数位板上一笔一笔描摹母亲的图谱。
当屏幕上出现"反向心理干预流程"的字样时,她突然想起母亲微博里的一条旧状态:"真正的反抗不是逃跑,是让伤害过你的人,在你的故事里听见自己的回声。"
她新建了个漫画系列,名字叫《妈妈教我的反抗课》。
第一幅画里,扎着高马尾的少女站在大学讲台上,手里举着被撕碎的实验报告,眼睛亮得像星星:"你们测的不是天赋,是奴性!"发布前她犹豫了三秒,最终还是在标签里加了#心灵灯塔##启明星旧案#。
评论区的第一条留言在凌晨两点十七分跳出来:"这女老师我认识!
我导师当年和她同组,说她被退学时还在喊'数据有生命'!"第二条是个ID叫"陈雨"的用户:"图谱里的'情感锚点',和我爷爷实验日志里的'人格锚'是同一个概念......"第三条最让她手抖:"博主,你妈妈是不是姓林?
我有个旧同事,二十年前也收到过类似的'退学通知'。"
屏幕的冷光映着她发亮的眼睛。
苏小满摸出那枚家传印章,在漫画最后一格盖了个鲜红的印——和母亲当年被焚毁的毕业设计上,那个反向纹路的印章,终于在数字世界里重合了。
窗外的天开始泛白,手机突然震动。
她点开顾昭的消息:"你漫画的阅读量半小时破十万了。"又一条:"有人在贴吧问'回声协议'是什么,说是'灯塔'内部论坛炸锅了。"
苏小满笑着把印章放进随身的帆布包,拉链拉到一半又停住——她摸出母亲的旧钢笔,在漫画草稿背面写了行字:"妈,这次换我当你的回声。"
晨光透过窗帘的缝隙照进来,落在"回声协议"四个小字上。
而此刻的网络世界,正有无数双眼睛,顺着她漫画里的线索,往二十年的旧案深处,探出了第一根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