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原来你也站过悬崖边
夜风卷着初秋的凉意,吹过市图书馆广场开阔的地面。
展览车停在最显眼的位置,像一艘搁浅在水泥海洋里的孤岛方舟,车身上的“破碎心脏图腾”在路灯下泛着奇异而顽固的光。
将展览从学校门口移到这里,是苏小满力排众议的决定。
用她的话说,就是“既然要开团,就去对面高地开,堵在自家泉水门口算什么本事?”
更大的场地,意味着更复杂的安保。
顾昭和李然正拿着平板,划分夜间巡逻的区域和时间段,讨论着哪几个兄弟的熬夜能力堪比网吧包宿冠军。
“……凌晨一点到三点是精力最差的时候,也是最容易出事的时间段,必须安排两个最能打的。”李然指着屏幕上的排班表,眉头紧锁。
“我来吧,”一个细微但清晰的声音插了进来,“我可以守这个时间段。”
两人闻声回头,只见林潇潇不知何时站在了他们身后。
她依旧是那身简单的白T恤和牛仔裤,脸上没什么血色,但眼神却异常坚定,像是终于找到了自己在这场风暴中的坐标。
顾昭挑了挑眉,还没来得及说出那句“你行不行啊”,就被苏小满一个眼神给瞪了回去。
苏小满走上前,拍了拍林潇潇的肩膀:“行,那就辛苦你了。不过不用一个人,李然学长会带人和你一起。”
林潇潇点了点头,没再多说,只是攥紧了手里的白T恤衣角,像是在给自己打气。
凌晨一点,广场上的人流早已散尽,只剩下风声和远处马路上偶尔驶过的车灯。
林潇潇抱着一杯热咖啡,坐在展览车旁的台阶上。
她没有丝毫困意,大脑异常清醒,像一部高速运转却找不到关机键的机器。
不远处,一个瘦削的身影独自坐在长椅上,久久地凝视着那面写满留言的墙。
是陈知遥的母亲,周雅琴。
她手里紧紧攥着一本书,封皮已经磨损,露出里面泛黄的书页。
借着路灯的光,林潇潇看清了书名——《儿童行为心理学与干预技巧(第三版)》。
一本老旧的心理学教材。
鬼使神差地,林潇潇站起身,走了过去。
她像一只受惊的刺猬,小心翼翼地收起了所有可能伤人的刺,只剩下柔软的腹部。
她在周雅琴身边坐下,犹豫了片刻,声音轻得像叹息:“这本书……第三章第九节,‘情感剥离与积极暗示训练’,我……我大学实习的时候,也被导师要求全文背诵过。”
周雅琴的身体猛地一僵,像是被电流击中。
她惊惧地抬起头,看向眼前这个年轻的女孩,眼中的防备与戒备在瞬间瓦解,最终化为一抹凄凉的苦笑。
“原来……”她喃喃道,“原来我们,都被同一套教案驯化过。”
那个夜晚,两个相差了二十多岁的女人,就着一本发黄的教材,拼凑起了一段被尘封的、名为“优秀”的残酷历史。
二十年前,明华市曾秘密推行过一个“优等生潜能开发计划”。
每年从全市顶尖中学里选拔十名“最有潜力”的尖子生,接受为期三年的特殊心理辅导。
周雅琴,就是第一届学员,编号S01。
而林潇潇,竟是这个计划的最后一届学员。
“他们说,这是为了培养我们强大的内心,不受情绪干扰,成为社会的栋梁。”周雅琴的声音空洞而沙哑,“每一次提交‘情绪净化报告’,看到老师在上面画上代表‘合格’的红圈,我都觉得无比荣耀。现在想来,那不是净化,是阉割。”
林潇潇浑身发冷,一个被她刻意遗忘的细节,此刻如惊雷般在脑海中炸开。
她颤抖着拿出手机,点开一个加密的备忘录,输入密码。
“20180917”。
她一直以为,这是她某个记不清的家人的生日,是导师为了让她方便记忆随口设定的。
可现在她明白了。
2018年9月17日。
那是她以心理教师实习生的身份,第一次走进明华中学,拿到那份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名单的日子。
那根本不是什么生日,那是她作为“驯化者”的项目重启日。
“噗通”一声,手机从她无力的手中滑落,屏幕的光照亮了她瞬间崩溃的脸。
苏小满接到顾昭电话赶到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画面。
林潇潇蹲在地上,将脸深深埋进膝盖,肩膀剧烈地颤抖着,像一只迷路又淋透了雨的小兽。
苏小满没有立刻上前安慰。
她只是静静地站着,等林潇潇的情绪稍微平复,才把自己的外套披在她身上。
她没有愤怒,也没有急着去追问所谓的“幕后黑手”。
在重生的漫长时光里,她早已明白,愤怒是最廉价的情绪,只有共情和反击,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她让陈知遥调出了林潇潇的实习档案照。
照片上,林潇潇穿着职业套裙,笑容标准得像用尺子量过,眼神里是恰到好处的亲和与专业。
然后,她又翻出今天清晨,有人无意中抓拍的一张照片。
照片里,林潇潇蹲在地上,正小心翼翼地为一个坐着轮椅、想要在留言墙上写字的残疾女孩调整画架的高度,侧脸专注而温柔。
苏小满将两张照片拼接在一起,发布在了“小满的校园日常”这个账号上。
配文是:“真正的治愈,不是变成一个更好的演员,而是终于敢演一回自己。@林潇潇,欢迎回家。”
这条微博发出不到十分钟,评论区瞬间被引爆。
但这一次,涌入的不是水军的谩骂,也不是粉丝的心疼,而是一条条格式统一的、带着神秘编号的匿名回应。
“S12:今天逃了补习班,偷偷去海边看了一下午的浪。”
“S07:我把那瓶吃了三年的‘维生素’,倒进了花盆里。”
“S23:我拒绝了保送,报了最想去的三流动画学院,我妈三天没理我,但我觉得空气都是甜的。”
上百条“S+数字”的回应,像一场无声的海啸,从互联网的四面八方奔涌而来,汇聚在这条微博之下,形成一个庞大的、隐秘的共情联盟。
就在这时,李然带着一脸凝重的表情,快步走了过来。
“小满,刚从那个被抓的监听者嘴里撬出来的新情报。”他压低声音,“对方组织内部已经对你启动了‘三级社会性清除程序’。手段包括但不限于,伪造你和多名男性的亲密照、散布恋情丑闻;利用技术手段篡改你作品的版权归属,让你陷入抄袭官司;以及,向A大校方匿名举报你学术不端……”
“卧槽,这帮孙子玩不起就来阴的?”顾昭的火气“噌”地一下就上来了,拳头捏得咯咯作响,“不行,从现在开始全面戒备,你暂时别露面了,所有事情我们来处理!”
“不。”苏小满摇了摇头,目光比任何时候都要清亮,“他们想让我躲起来,想让我陷入自证的泥潭,想让我的声音消失。”
她抬起头,看向广场上那辆在夜色中依旧醒目的展览车,嘴角勾起一抹近乎疯狂的笑意。
“可他们搞错了一件事。我们越亮,他们才越藏不住。”
她当机立断,连夜设计了一个名为“共笔行动”的计划。
——邀请一百位曾经向她投过稿、分享过自己故事的创作者,在明晚八点,同步开启直播,以《如果没人看,我还画吗?
》为主题,共同完成一幅巨型线上画卷。
这是阳谋,是把所有支持者都拉到聚光灯下的豪赌。
直播当晚,超过三万名观众涌入了苏小满和另外九十九个创作者的直播间。
当第一位画手上传了她的速写——一个女孩在空无一人的画室里,借着月光安静地画着画——服务器的后台警报突然发出了尖锐的蜂鸣!
“不好!是DDOS攻击!流量超载,服务器快崩了!”团队里的技术宅小哥急得满头大汗。
千钧一发之际,屏幕上,数十个陌生的、ID格式为“S+数字”的用户头像,几乎在同一时间亮了起来。
他们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开启了镜像直播间,用自己的账号,自发地为濒临崩溃的主服务器分流。
一个倒下了,十个顶上来。
苏小满看着屏幕上不断滚动的、那些熟悉又陌生的ID——“S03”“S55”“S89”……她忽然明白,这场战斗,从一开始,就不只属于她一个人。
她以为自己是举着火把的独行者,却不知身后早已汇聚了漫天星光。
远处的天际,第一缕晨光正艰难地穿透厚重的云层,像一把金色的利剑,劈开了黎明前的黑暗。
那光芒精准地落在展览车的车顶,照亮了那行昨夜刚刚刷上、还未完全干透的油漆字:“不准任何人,替我们定义正常”。
同一时刻,在这座沉睡的城市里,无数个分布在公交站台、地铁入口的电子广告牌,结束了整夜的休眠。
它们闪烁了几下,屏幕亮起,却没有像往常一样弹出最新的楼盘广告或是明星代言。
一块块巨大的屏幕,在清晨六点的微光中,正悄然酝酿着一场席卷全城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