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轻小说 > 生活的脚步
本书标签: 轻小说 

姑爷到底是谁

生活的脚步

上文书曾经说道,东子在出差时,玲子在一个周末,私自做主就带着东子的宝贝闺女大帅,回到了玲子的老家,小营村去见她的爹娘。

这下子可让大帅开了眼界,原来她的这个后娘,竟然这么多人口,这么热闹,她在大舅家里转了一圈,又来到了舅家里坐了一阵,最后又跑到了三舅的家里,结果在这发现了金矿,原来只有这三舅家的公子还没有娶亲,这大帅自从老爸找到了归宿以后,一直担心“有后妈就有后爹”一语成谶,所以,她也开始忙着找出路,正好听说三舅妈的妹妹一家就住在她学校的那条大街上于是不管不顾地,就展开了攻势,最终完成了华丽转身,起码她能够在市里站住了脚,不过也付出了代价,她欠人家三舅妈一个人情不知道该怎么还,只能走一步说一步了。

玲子家和东子完全不同,她家里人丁兴旺。老父亲虽然已经中风十几年了,但生活照常,每天蹬着三轮车出外闲逛,和村子里同样年龄的老哥们一块拉瓜,什么也不耽误。

玲儿的老母亲虽然是个小脚,旧社会残留到最后的一抹残阳。但扔不失为大家闺秀,勤俭持家,虽然和她老头子一样,没有什么文化,但能够辛辛苦苦把家操持好,特别是把五个儿子三个女儿都拉扯大,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提起小营村的李家。也算是有一号。老李头,大号李铎,过去也曾经辉煌过,年轻的时候,那还是在咱们祖国的三四十年代,他老人家就已经跑到东北去了,在满洲国里找到了差事,在溥仪的宫里做过侍卫马鞭什么的,后来回到老家在日伪时期也在河北的伪警署里任过职,可能也是时运不济吧,那就是那个时代的农家子弟们所共有的一个致命伤就是没有文化,在大潮涌动年代最终也没能掀起什么大浪出来,为了能够回归本土,又从城里迁回到了农村,做了农民,不是老人家没有眼光,而是在从东北回来以后就有了老大,在县城又有了老二,老三,根本就吃不饱,回农村不是可以去种地嘛,起码可以打粮食填饱肚子。

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号召下,老李头托着过去在东北带回来的老关系回到了北京的郊区农村。一家人总算是在村子里安顿了下来。

因为是外姓人家入村,再加上李铎的刚性性格,总是大吹大擂过去自己的曾经,自己的教的,很被村里老人所不耻。又赶上那个特出年代的动荡时期,李家并没有得到那个时代所应得的红利,倒也没有戴上任何的罪名,不像东子的爸爸,带个帽子什么的,去蹬缝纫机,或者吃牢饭一类的委屈。这也源于他有五个儿子,还有能吃苦受累的三个闺女,在村子里支撑着,总算是在村里没遭什么罪。

但李家没有一个当兵的,也没有一个提干的,进工厂更是门都没有,都是老人过去的那些经历。所以李家孩子多,除了在村里不被人欺负之外,还是被社会欺负,那就是你们家没有提干的,就没有地位,就没有势力,没有去工厂的,也就没有现钱,所以就出现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开枝散叶传宗接代这件大事上来。

首先大儿子再不娶亲,老二就受到了影响,有了也得往后拖,这一拖还就真的有了麻烦,只因为村里一个嫁出去长舌妇的一句话就把老二的媳妇,变成了已经煮熟了的鸭子也飞了,就是老李头在村里那句著名的“骑洋马挎洋刀”陈芝麻烂谷子的口头禅,被人家挑出来了,言外之意这样的家庭保险呢?

下面简单叙述一下李家几位公子小姐的大致命运吧。

玲儿共有四个哥哥一个弟弟,还有两个姐姐。家里人口多。到了玲儿刚能顶事的时候,大哥就让她辍学了,

“你会家做饭去吧,上什么学呀,那侄子外甥你不看着谁看着,妈顾得过来吗?"

就这,彻底粉碎了玲儿的文化梦还没上满小学三年了就开始熬粥蒸包团子了。

相比于我们东子这个城里的孩子,又有所不同,他虽然生于城市,长于铁路宿舍大院,但他自小受欺负,不就是没有哥哥姐姐撑腰吗?这也是城里人与乡下人的差别所致,那个时候城里人一般都是三个孩子居多,五个孩子的已经很难了,要是七个八个的就相当费劲了,象东子的姑姑,家里五个孩子,架不住还有公公婆婆,九口人就指望姑父一个人的工资养活这么一大家子人,不卖血成吗?

不过农村可以吃生产队的,喝生产队的,只要胆大不嫌寒碜,能偷多少是多少。东子他们家属院的也是如此,也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吃铁路,不吃有辙吗?所以,要想生存,只要想办法,多多少少还是能应付的。可惜东子在家里做不了主,他爸爸也未能如愿,能够再生个儿子,结果东子只收获了同父异母的两个妹妹。

东子的爸爸除了一个妹妹之外。还有东子的叔叔,上文书里也说过这个叔叔,年少无知,为讨好女朋友,把手伸的过长了,结果因为团伙盗窃厂子的都东西,被发配去了东北一判就是二十年。回京无望,最后远走他乡,又回到了老改农场东北找了一个他认为的归宿,去救赎一个濒临散架的家庭。一个病魔缠身的寡妇,带着四个未成年的孩子。其中老大长子鹏举,耳朵在小时候得病发烧成了聋子,老么又聋又哑,只有老二老三是正常孩子,但都还在上学,长子才十六岁,怎么生存那。

他想到了自己的小时候,妈妈也是在没有了顶梁柱以后,哥哥虽然身体没有残疾,但思想还不健全,最后狠心丢下寡妇妈妈跑了,自己出去闯天下了。妈妈无法拉扯只有几岁的一对儿女,也就选择了逃避,卖了他和姐姐,走上了改嫁的绝路。

他不忍心这个家庭,在新社会还得走自己被卖的老路,于是接手了这个残破的家庭,免得这五个母女房倒屋塌。他想着自己毕竟才四十多岁,正是人生的旺年,于是他不信邪,勇敢地担负起了这副重担。这也让他走上了另外的一条道路,彻底断送了宋家的一脉。

叔叔虽然也算是成家立业。也算是人丁兴旺,但他远在千里之外,也只能靠书信往来。因为地处劳改农场祖国边陲,算是落后的地区,经济能有什么发展,可想而知东子的叔叔,做出的这些个选择是多么的决绝。

东子的姑姑。家里也好不了哪去。姑姑上有公公婆婆,下有五个儿女。大姐在手套厂上班。大姐夫是国营果园农场的职工。二哥是滑丝镶嵌厂的职工。次弟老三是在物资局上班,算是不错的差事了。老四丫片是商场的售货员。老闺女小五接了老父亲的班,成了县属机械厂的技术员。

东子叔叔的结局,老大因为病痛折磨,残疾又不好找工作,在出外打拼和就医过程中,走上了绝路,选择了在外地失踪,尸骨无存,后来叔叔在外地看了一路已经腐烂了的尸体,感觉差不多吧,就默认了。老么因为又聋又哑。在湖里游泳十不慎溺亡。二女儿成了亲。结婚后育有一女。后因癌症也过早地离开了。只有老三结婚以后与叔叔一起生活。叔叔本世纪初,曾最后一次回到了故乡,参加了大帅的婚礼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咱们在这里再说说东子的两个妹妹,上文书也简单地说到东子的两个妹妹。大妹从菜市场转到了民政局,妹夫当时是建筑集团外派到卷烟厂建设的督察经理,也算是个肥差。二妹在初中毕业后接了她母亲的班儿,在中医院开始做临时工。后来转正去了收费处成为一名会计。她找的爱人是市政协下属机构的一名办事人员,两妹妹都育有一子,老大陈超,老二叫程成。

东子的第一家庭的情况大致如下。自从前妻走了以后。跟着就是东子送走了自己的老岳母。剩下的就是一个大舅哥马宝生了,虽然还有瓜葛,但没多久就因为一万块钱的车牌钱而彻底断了来往。而与之相联系的还有马宝生的亲三哥。因为住的离东子家不远。又是曾经接替过平儿报停的这一层关系。有时候见了面还能点点头打个招呼。最后就是北关二姐了,也就是东子与玲儿结合的介绍人。自从把她的六姨东子的老岳母送走那一天起也就再也没有了往来。

第二个家庭的情况在这也啰嗦一下,作为一个铺垫。第一个是大舅哥。这家育有一女一子。这老哥可是人尖子,生产队里时就种过西瓜,还带着妹妹也就是玲儿去河北的农村当师傅搞科学种植西瓜,最后在村里开机房为村民磨面,成为十里八乡的头号致富能手,后来开机房的多了,他又转手开始开修理厂,热补换胎照样干的风生水起。最关键的是大舅哥的眼光,在适当的机会舍得花大价钱买房子,抢占了拆迁的最佳时机。最后他的九间房子被拆迁了成了五套房子还有天文数字的拆迁款,儿子女儿一家两套不说,老家的房子还出租着,可到了老年,八十多了,老两口子的关系竟然变的鸡飞狗跳起来,气的儿子给老两口子买了一层楼的两个两居室,两口子一人一套房子,两个人还是打的不可开交的,最后不得不去雇保姆开照顾大舅哥。

二舅早先是一个车把式。赶大车的出身。在农村那可算是顶牛的差事了,他最后还在大队里捞了一个队委的肥差,但最后没有成多大气候。他可能就是吃亏在对待二老的态度上了。因为他用的是老头子的宅基地,他的宅基地是大哥出的什么骚主意给卖了,他盖房之后把大房子占为己有,给老两口子挤到了西边,这在农村是大忌,因为东为正啊,这可能也是娶的媳妇有问题吧?因为婆媳之间一直不睦,傻子也能看出来怎么回事,他们育有一女名字叫李湘。在附近的加油站做加油工。这在上文书里也曾有所提起,这里不再赘述。

三就是队里的电工。吃香的喝辣的是电工,所以三哥运气挺好,他有幸娶了一个贤惠的妻子,也是赶潮流赶的。那不是知青大返城时代吗?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早期返城的人员。 大都是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先找一个北京市周边的农村的人结婚,取得北京户口以后。就可以作为返回的理由了,但很多人在回来以后就都离婚了,但人家三嫂子仁义,就留在了农村了,开始分配在县城的商场上班,后来为了照顾孩子就调换到了镇上的粮库,他们的儿子叫做李华。就是本文要交代的大帅的男朋友。

四舅命苦,也加上农村也有吃不饱的时候啊,老爷子最后实在也是没辙,就把他送出去了。但禁不住时代潮流的裹挟和碾压。经历过那个特殊时期的人都懂。抄家批斗,楞把四舅吓出了毛病。好在老爷子有份差事,让他最后能在砖场顶替接了班,成了吃商品粮的,这在农村一工一农也算是不错了。四舅虽然是个傻子,但孩子没有耽误,还聪明伶俐,这孩子后来还挺出息,凭着这个孩子四舅家境开始中兴。儿子田光借着大舅哥儿子的光。总算是把家支撑了起来。

五舅育有两子。本是李家最有希望的。但成了万元户以后。没有把持住,又是赌又是包养的,渐渐地也就败了。搞大车倒是火了一阵,并且还拉上了他的两个侄子,一个就是大爷房里的李忠,一个就是李华,哥俩开始共同出资买了一辆斯太尔大货车,后来李忠看着不行,及时退了出来。李华一个人撑着成了村里的大车专业户。就是为了大车哥俩都得到了一份宅基地,作为放大车的地方。

玲子的大姐。嫁给了市里周边的一个穷村子。大姐夫也还算不错,是工人阶级,也属于村里一工一农的硬性家庭,他们生有两个女儿。

二姐嫁到了通州邻居顺义,育有一子,就是上文书提到的军子,军子的父亲也是大队干部,管理大队的机械设备。二姨夫有两个妹妹,两个妹夫一个在草寺村搞工程。一个在小营村搞大车。当时在农村。有几大发家的途径?一个就是搞大车,搞土方工程。另一个就是搞建筑队。农村家家都需要盖房。再有一个就是在农村。找合适的地方买房。预备着将来的拆迁。从中赚上一笔。实在不行把旧房进行翻修。然后出租房当房东做寓公也是一个出路,不然你一个农民,一个月一千多块钱怎么发家致富,人家李湘的婆家就是搞建筑的,买地盖房子出租,或者在镇子边上盖房子开买卖,只要有人不算违建,就可以捞上一笔,要是没有路子没有人际关系,那一个"违建”就能让你倾家荡产,一夜就回到解放前。现在的李湘过去就是做买卖的,做的就是建筑材料的生意,全是建筑材料,钢材水泥,建筑机械,也能养家糊口。

老叔就是在路边盖的房子一转手就是几百万,但他因为赌债急着用钱,少卖了三百万,老婶子差点没背过气去。

这就是东子娶了玲儿以后,接触到农村的现实,所以才得出来以上的结论。林林总总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介绍今后本书发拓展的脉路。但到底能够达到什么程度,怎么表达,宋家,刘家,李家的最后的结局,如何挖掘。展现出来东子经历的几十年风风雨雨,通过这部《生活的脚步》这个窄小的窗口,进行粗糙的阐述和表达,咱们中锅乡村发展和变迁。只可惜咱们有心无力,只能是胡乱地糊弄读者了。能看算是缘分,不看就不看吧,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还是三天两头学工学农的时代,又是停课又是复课峥嵘岁月,还要打坯烧砖挖地道,能学个毛线那,凑活着来吧,您说是吧?今天就到这里,我的抽颗烟了,明天咱们再更!

上一章 艰难的跋涉 生活的脚步最新章节 下一章 开火车的改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