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奖后的那个夜晚,江辞的房间被台灯晕染成暖黄色。他跪在相框前,手指轻轻抚过奖杯底座的刻痕,金属的冷意与掌心的温度悄然相融。林墨倚在门框上,看着月光透过窗户在江辞的后背投下一道银边,突然想起初次相遇时,那个在废品站里专注捡拾零件的少年,那时的江辞周身都蒙着层灰蒙蒙的雾霭,而此刻,他眼中跳跃的光比奖杯还要明亮。
“明天陪我去趟海边吧。”江辞的声音突然打破寂静,“带着妈和轮椅车。”
次日清晨,薄雾还未散尽,两人便出发了。林墨将相机架在轮椅车前端,镜头对准蜿蜒的海岸线。江辞驾驶着轮椅车,海风掀起他的衣角,车轮碾过沙滩的沙沙声与海浪的轰鸣交织成曲。当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金色的光瀑倾泻在海面,轮椅车的镜面车篮将细碎的光折射成无数闪烁的星子,洒在江辞泛红的眼眶里。
“妈,你看。”江辞蹲下身,手指轻轻触碰相框里母亲的笑颜,“这就是你想看的日出。”林墨按下快门,定格下这一瞬间——晨光中,少年与他的思念,在轮椅车的金属光泽里熠熠生辉。
从海边回来后,江辞收到了多家科技公司的合作邀约。面对高薪职位和优渥条件,他却陷入了沉默。深夜,他带着啤酒敲开林墨的房门,两人坐在天台上,城市的霓虹在远处闪烁,像一片永不熄灭的星河。
“我有点迷茫。”江辞仰头灌下一口啤酒,“这些公司看中的是轮椅车的商业价值,可我总觉得,一旦把它变成赚钱的工具,好像就失去了最初的意义。”
林墨接过酒瓶,目光落在江辞布满老茧的手上,那双手曾在无数个深夜里与冰冷的零件较劲,此刻却因困惑微微发颤。“你还记得养老院那些老人的笑容吗?”林墨轻声说,“或许我们可以换个方向——不是把轮椅车卖给有钱人,而是想办法让更多需要它的人用得起。”
江辞猛地转头,眼中重新燃起光亮。两人彻夜长谈,窗外的月亮悄悄移过中天,又慢慢隐入云层。
接下来的日子,他们开始走访各个福利院和残疾人社区。林墨用相机记录下那些渴望自由的眼神,江辞则随身携带笔记本,详细记录每个人的需求。在一间简陋的孤儿院里,他们遇到了坐在破旧轮椅上的小女孩小雨。因为腿部残疾,小雨很少出门,苍白的小脸上写满孤独。
“哥哥,这个车车真的能带我去看外面的世界吗?”小雨怯生生地摸着轮椅车的樱花螺丝帽。江辞蹲下身,轻轻擦掉她眼角的泪:“当然可以,以后每个周末,哥哥都来接你去看海。”
林墨的镜头捕捉到这一幕,突然意识到,他们的发明早已超越了机械的范畴,成为连接人与人之间温暖与希望的纽带。
随着项目的推进,他们遇到了资金短缺的难题。就在江辞愁眉不展时,林墨想到了网络众筹。他精心剪辑了一段视频,将养老院老人的笑脸、小雨期待的眼神,还有江辞改装轮椅车的全过程一一呈现。视频发布后的第二天,后台就收到了第一笔捐款,署名是“一位被你们感动的母亲”。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有退休的老工程师提供技术支持,有大学生志愿者帮忙宣传,就连养老院的老人们也自发组织义卖,为项目筹集资金。在一个暴雨倾盆的傍晚,王婶冒雨送来一个布包,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一叠钱:“孩子们,这是我和老头子攒的养老钱,你们拿去用。”
看着王婶被雨水打湿的鬓角,江辞和林墨红了眼眶。那一刻,他们忽然明白,所谓梦想,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无数双手共同托举的希望。
经过半年的努力,第一批改良版轮椅车终于完成。在捐赠仪式上,当小雨坐着崭新的轮椅车,第一次自己转动车轮时,整个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江辞站在人群中,看着林墨被孩子们簇拥着拍照,突然觉得,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不是奖杯的光芒,而是此刻眼里心里满满的温暖与感动。
夕阳西下,江辞和林墨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晚霞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交错在一起。林墨举起相机,笑着说:“来,给我们的发明家拍张照。”江辞却伸手挡住镜头:“拍什么拍,该拍的不是都在你相机里了吗?”
两人相视而笑,笑声回荡在洒满余晖的街道上。远处,轮椅车的镜面在暮色中闪烁,像点点星光,照亮那些曾经黯淡的角落。而他们知道,这束光,将继续照亮更多人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