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宸综合性大学的天际线刚染上晨曦,男生宿舍的某个套间里,生物钟精准如瑞士手表的严浩翔已经洗漱完毕。窗外鸟鸣啁啾,室内却还弥漫着昨夜庆功宴残留的微醺和酣睡的呼吸声。
他习惯性地拿起手机,屏幕解锁的瞬间,手指悬在了宋亚轩那首《舞台中央的光与热》的播放界面上。昨晚在黑暗实验室里的那种震动感,仿佛又顺着指尖蔓延开来。
严浩翔计划外的…共鸣?
这个词组像一颗投入静水的小石子,在他精密运转的思维池里漾开一圈圈涟漪。理性告诉他,这只是一首应景的、旋律尚可的流行歌曲,歌词充满了主观臆断和情感渲染。但感性…或者说,那丝被强行压下去的“非理性”扰动,却让他鬼使神差地戴上了耳机。
清冽的晨光透过百叶窗,在他专注的侧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线条。他不再是黑暗中那个被猝不及防击中的听众,而是像一个严谨的科学家,试图解构这个“感性样本”。
第一遍:专注歌词逻辑。“指尖触碰的温度”——物理接触产生的神经电信号传递至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引发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分泌,产生愉悦感,被主观解读为“温度”。解释合理,但过于冰冷。
第二遍:分析旋律走向。主歌部分的和弦进行稳定,副歌加入离调和弦制造张力,配合宋亚轩特有的空灵音色,确实能有效刺激听者的情绪中枢(边缘系统)。这是音乐本身的生理性影响。
第三遍:感受整体氛围。烧烤店的烟火气,舞台灯光的聚焦,人群的欢呼…歌曲成功构建了一个高情绪唤醒度的场景。在这种场景下宣布恋情,符合社会心理学中的“吊桥效应”原理(情绪唤醒易被错误归因于特定对象)。
分析完毕。严浩翔摘下耳机,结论清晰:张真源和周雅的感情升温,是特定情境(高强度排练、成功演出、庆功氛围)与个体特质(张真源的温柔包容,周雅的明媚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符合社会心理学和生物神经学的规律。宋亚轩的歌,只是对这个过程进行了艺术化的、感性的描述和放大。
逻辑链条完美闭合。他应该感到满意。
可为什么…心里那点微妙的、像被羽毛搔过的异样感,并没有完全消失?尤其是那句“始于理性的边境”和“期待一次计划外的共鸣”,像两个小小的问号,顽固地悬在那里。
他皱了皱眉,决定将这种“残留扰动”归类为睡眠不足导致的神经突触传导效率暂时性下降。他需要一杯黑咖啡来重启高效运转的CPU。
---
上午的课刚结束,七人群就炸了。
丁程鑫"@全体成员 同志们!重大通知!今晚七点,后街“老地方”火锅店!张哥携家属正式亮相!请准时出席![鼓掌][鼓掌][鼓掌]"
刘耀文"收到!家属?![震惊] 是雅雅姐吗?!张哥威武!我要坐张哥旁边![狗头]"
宋亚轩"哇哦!见嫂子![星星眼] 我要给雅雅姐唱《嫂子颂》![话筒]"
贺峻霖"[推眼镜] 收到!家属身份认证仪式即将启动!本雷达已充满电,准备进行全方位友好扫描![得意] @张真源 张哥,嫂子有啥忌口不?香菜?折耳根?"
马嘉祺"收到。@张真源 恭喜。@贺峻霖 别太闹。"
张真源"[捂脸笑] 谢谢大家…是雅雅。@贺峻霖 她不吃折耳根,其他都可以。麻烦大家了…"
严浩翔"收到。晚上有小组讨论,尽量准时。"
严浩翔发完消息,锁上屏幕。家属见面会…又一个高情绪唤醒度的社交场景。他需要提前预留心理带宽来处理可能产生的“感性噪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