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落在“济世堂”的门前,青石台阶被照得发亮。叶小凡站在堂前,看着门楣上那块古旧的匾额,心中涌起一丝感慨。就在几天前,他还与唐冰一同破获了云城震惊一时的器官走私案,如今却已回归医者本职,正式在这间百年老堂坐诊。
他推开门,药香扑面而来,堂内几位老医师正各自坐在诊桌后,或翻阅医书,或低声交谈。叶小凡轻声打了声招呼,但回应他的,只是几道略带审视的目光。
“年轻人,别怪我们多心。”一位年长的老医师放下手中的茶杯,“你年纪轻轻,又是从哪来的?能看什么病?”
叶小凡笑了笑,没有争辩,而是将自己随身携带的《神农诀》笔记翻开,指着其中一页说道:“这是我根据祖传医理整理出的一套脉象辨证法,曾用它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
几位老医师低头看了看,有人点头,也有人不以为意地摇头。
“纸上谈兵罢了。”一名中年医师冷声道,“治病救人,不是靠嘴皮子说出来的。”
叶小凡没有反驳,只是默默走到大堂角落的空桌前坐下,开始整理自己的药箱和诊疗工具。他知道,要赢得这些人的信任,只能靠实力说话。
很快,第一位病人来了。是一位腿脚不便的老人,说是膝盖疼了好几年,看过不少医生,吃了不少药都不见好。他原本是来找那位中年医师的,但对方今天忙不过来,便被引到了叶小凡这边。
“您先坐下。”叶小凡请老人坐下,随即伸手搭脉,同时运用玄天魔瞳观察其体内气血运行状况。
片刻后,他收回手,说道:“您的膝盖疼痛并非单纯的风湿,而是经络阻滞加上骨髓虚弱所致。我给您开一副温补活血的方子,配合针灸调理,应该会有改善。”
老人半信半疑地看着他:“你说得倒是头头是道,可我吃过那么多药都没用……”
“试试吧。”叶小凡语气平和,“如果没效果,您再找别的大夫也不迟。”
老人叹了口气,点了点头。
接下来的几天里,叶小凡始终坚持免费为一些轻微病症患者诊治,并耐心解释病情、调整药方。渐渐地,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找他看病,甚至有人专程从外地赶来。
而那位最初质疑他的中年医师,在看到一位多年失眠的病人在服用叶小凡开的安神汤后竟然一夜安睡时,终于不再冷言冷语,反而主动向他请教了一些用药心得。
一天傍晚,当最后一缕夕阳透过窗棂洒在案桌上时,叶小凡回到自己的座位,发现桌上多了一本书。他拿起一看,是一本泛黄的古医典,封面写着《千金方》。
他环顾四周,只见那位年长的老医师正在收拾东西准备离开,似乎察觉到他的目光,微微点头示意。
叶小凡心中一动,知道这是对方对自己的认可。
几天后,一位特殊的病人走进了“济世堂”。
那是一个面色苍白的中年男子,由家人搀扶着进来,神情痛苦。他说自己已经持续高烧一个月,期间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无效,最后听闻“济世堂”来了位年轻神医,便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前来求诊。
叶小凡仔细为他检查后,眉头微皱。
“这位先生的症状,确实罕见。”他沉思片刻,对家属说道,“我需要查阅一些资料,明天再来复诊。”
当晚,他在书房翻阅大量医书,尤其是那本《千金方》。书中有一段记载引起了他的注意:一种名为“雪莲参”的药材,生长于极寒之地,具有清热解毒、调和阴阳之效,适用于此类久治不愈的顽疾。
他立即联系了几位药材商,确认云岭山脉深处确实有这种药材的踪迹。但由于地处偏僻,采摘极为困难。
第二天,叶小凡重新为病人把脉,并结合昨日所查资料,开出了一剂以“雪莲参”为主药的处方。
“这味药很难找到,但我已经在安排人去取。”他对家属说道,“如果顺利的话,三天之内就能煎药服用。”
家属连连点头,眼中燃起了久违的希望。
三天后,药到病除。那位中年男子退了烧,精神也明显好转。他拉着叶小凡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此事迅速在“济世堂”传开,许多之前持怀疑态度的同行,此刻也不得不对叶小凡刮目相看。
而随着治愈病例的增多,叶小凡的名字也开始在云城传开。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纷纷:
“听说‘济世堂’来了个年轻的神医,连那些大医院都治不好的病都能治好。”
“可不是嘛,我家亲戚就是被他救回来的。”
渐渐地,慕名而来求诊的病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人提前几天就来排队挂号。
面对蜂拥而至的病人,叶小凡始终保持冷静与专注。他深知,名声虽好,但医者的责任更重。每一次诊断、每一副药方,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然而,就在他逐渐站稳脚跟之时,一位神秘的访客悄然出现在“济世堂”门口。
那人穿着朴素,却举止沉稳。他递上一份病例,低声说道:“我听说你能治别人治不好的病,我想请您看看这个。”
叶小凡接过病例,翻开第一页,脸色微微一变。
那上面记录的症状,竟与《千金方》中提到的“雪莲参”疗效高度吻合,仿佛冥冥之中,某种更深的联系正在悄然展开。
他抬起头,看向眼前这位陌生人,缓缓点头:“我可以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