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中太苦了,在我的回忆里是痛不欲生的一段时光,我不愿回忆的三年,是我一生的阴影
作者就不过多赘述我女儿的高中生活了
2007年:起点与新星
*许晏
踏入高中,生活瞬间被教材与试卷淹没,镜片后的黑眼圈也成为了标配
数着日子在小日历上画勾,虽觉漫长,却也咬牙坚持
唯一的慰藉是每周日下午:
2洗衣洗漱收拾+ 1小时啃读《运动解剖学》或《运动生物力学》 + 1小时国乒时间
*张继科
萨格勒布世乒赛:首次世乒赛之旅,与姚彦搭档混双,成绩虽不惊艳,但积累了宝贵经验
许晏看到直播镜头偶尔扫过场边许昕紧绷的脸,差点笑晕
许晏OS:哥这醋劲儿!
直通萨格勒布大循环:第一阶段排名第11,尚需努力
看着许昕爆冷击败王励勤,张继科眼神中既有羡慕也有更强烈的斗志
-------------------
之前团建在许昕(可能加上马龙调侃)的促成下,两人互加微信
初始对话极其简单:
许晏(深夜刷题后):继科哥好,我是许晏。萨格勒布辛苦了!
张继科(隔天):嗯,谢了。好好学习。
之后多是节日群发祝福
许晏认真编辑,张继科回“同乐”或表情包
或许晏看到比赛新闻后斟酌发出的简短鼓励
许晏“科哥加油!” “注意身体!”
回复通常是:
张继科“谢了。” “必须的!”(赢球时)
许晏常觉他敷衍,又找不到他必须认真回复自己的理由
许晏OS: 我还真把自己当回事了
即便如此,他的每一条回复,仍是许晏高压生活中的一丝微甜
—————————————————————
2008年:荣耀与酸涩
*许晏
高压高二:课程难度陡增,正是关键时期
巨大的学业压力下,许晏身体频频亮红灯
生病难愈,情绪时有崩溃
每次坚持不下来,她都会想想父母的期待,哥哥许昕,想想温柔的姚彦姐
还有…那个喜欢了两世、在球台上发光的身影
在无人知晓的微博小号,她写下只言片语,为自己打气
许晏把时间表精确到秒
国乒关注压缩到极致:吃饭时刷文字直播,睡前看集锦回放
-------------------
全国锦标赛的荣光与涟漪:
从新闻中得知张继科连克王皓、马琳、王励勤夺冠!
抢班夺巢,连赢二王一马
她激动得差点打翻水杯,立刻发微信
许晏继科哥太牛了!全国冠军!
这次,张继科似乎心情极好,很快就回复了她
张继科哈哈,还行!继续加油!
这难得的“哈哈”像一缕阳光,驱散了些许疲惫
看着新闻里意气风发的少年,她想起前世粉丝对他的赞誉:
“此生无天助,盛名也无数”
鲜衣怒马的少年啊,这一世,请尽情地绽放吧!
--------------------
作者首先声明这本书纯属我虚构,与他们现实中无关,这本书中假设二人只有战友情
作者这本书本来就是以许晏和张继科为CP,磕张继科其他CP的请离开
作者轻点喷
“科雯”浪潮的刺痛:
媒体对“金童玉女”的渲染铺天盖地
训练场边并肩说笑的偷拍照、赛后采访的默契对视
这些画面像细针扎在许晏心上
她关掉网页,深呼吸,强迫自己专注:
许晏他们是战友,是搭档,很般配…
许晏现在,我的战场在书桌前
但酸涩感挥之不去,和张继科微信聊天频率降至冰点
*张继科
全国锦标赛封王:连克三大主力夺冠!
这是职业生涯的重大突破,实力和潜力得到证明
与刘诗雯的“近”:作为同期佼佼者,接触自然多
常被安排混双练习,媒体焦点下的互动被放大解读
两人有共同话题、相互欣赏的青春懵懂和紧密战友情
但双方都心照不宣地将个人情感置于奥运目标和事业追求之后
许晏不再主动发微信
但会休息时默默翻看张继科极少更新的朋友圈,关注他的每一条赛事新闻
张继科偶尔在队里听许昕提起
许昕我妹快学成仙了
会随口问一句
张继科她还好吧?
两人联系,仅维系于这零星的话语和遥远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