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两个系统最亲密的时刻,恰恰是它们保持静默的时候。”
决赛前四十八小时,周毅的右手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
医疗报告平摊在桌上:【尺神经损伤,建议停止精细操作至少两周】。他盯着自己试图组装的教育机器人模块——那些微型轴承和电路板像故意作对似的从指间滑落。
手机亮起。俞晟发来的消息只有一行代码:
if pain_level > threshold:
rest()
周毅几乎能想象对方皱眉盯着监控摄像头的模样。自从初赛那天公交车的短暂接触后,他们重新退回到这种用技术语言交流的安全距离。
他回复:【还能编译】
三分钟后,走廊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俞晟踹开工作室门时,周毅正用左手艰难地固定一块传感器。
"穿上外套。"俞晟把头盔扔过去,"带你去看个东西。"
深夜的省道像一条黑色缎带。周毅坐在摩托车后座,双手虚扶在俞晟腰侧——既不敢抱实,又不敢离太远。风从两人之间的缝隙呼啸而过,带走体温又送来对方身上的松木香气。
"你左手可以抓稳。"俞晟突然说,声音闷在头盔里,"我腰间没装精密仪器。"
周毅的指尖轻轻贴上他的卫衣布料。隔着两层棉质材料,能感受到对方呼吸时腹肌的轻微起伏。这个距离刚好能听见俞晟说话时胸腔的震动,又不会近到让心跳声暴露什么。
摩托车最终停在一片荒芜的观测台。这里曾是天文爱好者聚集地,如今只剩几块斑驳的水泥平台。
俞晟从后备箱扯出条旧毛毯铺在地上:"躺下。"
银河悬在头顶,像被谁打翻了的钻石匣子。
"北斗七星,"俞晟指着天空,"你父亲研究的自动巡星系统,最初就是为这个星座写的算法吧?"
周毅猛地转头。他从未向俞晟提过这件事。
"查过些资料。"俞晟的侧脸在星光下显得格外清晰,"你在高中天文社的得奖论文里,写过用机器学习预测流星雨轨迹。"
他们肩并肩躺着,毛毯下的手肘偶尔相碰,又很快分开。周毅忽然意识到,俞晟带他来的真正原因——明天是猎户座流星雨极大值,而他父亲正是在二十年前的今夜,放弃了天文梦想转投金融业。
"机器人模块我改装过了。"俞晟突然说,"所有需要精细操作的接口都改成了磁吸式。"
"什么时候做的?"
"你每天去校医院做理疗的那两小时。"
周毅的右手无意识擦过俞晟的手背。两人像触电般同时缩回,又同时假装整理毛毯。
"俞晟。"周毅望着天顶最亮的那颗星,"如果决赛..."
"没有如果。"俞晟打断他,"你的教育理念加上我的技术,这套系统必须成功。"
他们之间忽然安静得能听见远处田间的虫鸣。某个瞬间,周毅感觉小指被轻轻勾住——俞晟的指尖带着编程留下的薄茧,温度比他高出半度。
这个触碰持续了三次心跳的时间,然后各自收回。比公交车那次更克制,却比任何拥抱都滚烫。
回程时俞晟开得很慢。周毅的额头抵在他后肩,隔着衣料能感受到对方平稳的呼吸。
工作室的灯还亮着。推开门时,两人同时愣住——
原本散落一地的零件已经组装成完整的机器人,底盘上贴着便签:【所有轴承都加了阻尼系数,单手可操作】。旁边放着副特制手套,指尖嵌着微型助力装置。
"不是我。"俞晟皱眉。
周毅拿起手套,在内侧摸到行小字:【陈教授实验室借用品,记得还】。
他们相视而笑。这是冷战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对视,星光还残留在彼此的瞳孔里。
俞晟走到工作台前,调出决赛演示程序。周毅站在他左后方,恰好是个能看清屏幕又不会造成压迫感的位置。
"最后这段交互代码..."周毅左手虚点某处,"加个语音反馈会不会更..."
"天才。"俞晟已经敲起键盘,"就加在用户正确操作后的0.5秒延迟处。"
凌晨四点,当周毅第三次因为手疼捏皱纸杯时,俞晟突然起身。他绕到周毅身后,双手撑在桌沿,将对方虚笼在臂弯里。
"我操作,你口述。"他的呼吸扫过周毅耳尖,"就像文化节那次。"
这个姿势既保持了专业距离,又提供了实质帮助。周毅能感觉到俞晟胸口的热度隔着衣料传来,却巧妙避开了所有敏感接触点。
他们就这样完成了最后的调试——一个在键盘上执行,一个在逻辑上把关,中间隔着恰到好处的十五厘米。
"有些程序不需要急于运行,最优解往往在充分编译后显现。"
——俞晟的决赛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