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舰驶出时间回廊的刹那,唐梨和陆岸仍盯着舷窗外悬浮的“文明之种”出神。它散发的微光,像揉碎的星河,将舷舱映得如梦似幻。
“该给它起个名字吧。”陆岸打破沉默,指尖轻轻触碰舷窗,似要触碰那跨越时空的微光。唐梨点头,望向宇宙深处:“就叫‘共生之种’如何?它是不同文明共生的结晶,也该带着这份使命,去播撒更多可能。”
返程途中,星舰日志自动记录下这段奇遇,AI 助手却突然发出提示,“文明之种”的能量波动里,藏着游吟文明星尘未曾完全显化的信息。众人进入模拟舱,用精神力溯源,竟看见暗寂星域文明消亡前的画面:他们并非完全湮灭,最后一批幸存者以精神波形式,将文明传承注入星尘,盼着有朝一日借其他文明重生。
这让唐梨和陆岸意识到,“共生之种”里的警示遗泽,远不止静态记忆。他们尝试用地球的生物模拟技术,配合新文明的硅基算法,为暗寂文明残魂搭建“临时共生场”。当那些破碎的精神波,与地球生态模拟出的“虚拟家园”、新文明构建的“能量网络”共振时,一段段画面投影在舱内:有暗寂文明在星陨前,全民协作改造行星发动机的悲壮;也有孩童在星空下,传唱与地球童谣韵律奇妙契合的歌谣。
游吟文明的星尘,此刻也有了新反应。原本零散的星尘,开始围绕“共生之种”编织新的光网,把暗寂文明的故事,谱成更宏大的宇宙史诗。唐梨突发奇想,将二十四节气的声波频率,融入游吟歌谣的编曲。当带着“春雨惊春清谷天”韵律的宇宙歌谣,随着星舰通讯,传向银河系悬臂时,不少观测站发来反馈——有的星域文明,用他们的晶体文字,回传了对“立春”的奇幻解读;有的则将歌谣与本土星兽迁徙周期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宇宙生态预警曲。
星舰靠近地球母星时,“共生之种”已不再是单纯的种子形态。它像个微型宇宙枢纽,地球的碳基生机化作藤蔓,缠绕着新文明硅基韧性构成的金属枝干,游吟文明的原初韵律是花瓣,暗寂文明的警示则成了深埋的根系。
地球轨道站为它举行了盛大的“文明播种仪式”,不同肤色、不同文明背景的代表,用各自的方式触碰“共生之种”。有人注入古老部落的狩猎图腾能量,有人用硅基代码赋予它新的演化逻辑。“共生之种”瞬间绽放,光雨洒向宇宙,所过之处,星云的颜色开始微妙变化——那是不同文明能量交融,催生出的宇宙新景观。
唐梨和陆岸知道,这只是开始。“共生之种”会继续漂流,在某个未知星域,或许会落在一颗荒芜行星,催生出碳基与硅基共生的新生命;或许会被流浪文明捕获,成为他们修补母星、重铸家园的希望。而他们的星舰,也将载着新收集的文明共振数据,驶向更深远的宇宙,去寻找下一个能与“共生之种”共鸣的文明碎片,让宇宙的温柔与坚韧,在无尽星途上,持续传译、永恒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