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骄阳似火,陆家嘴被烈日烘烤得滚烫。林立的玻璃幕墙将阳光无情地折射,化作一道道晃眼的利刃,反射在街道上,让人睁不开眼。我怀揣着预约码,站在陈桂春住宅那斑驳的铁门前,望着这座隐匿于摩天大楼阴影之下的百年建筑,心中满是期待与敬畏。
青灰色的封火山墙爬满岁月的裂痕,巴洛克雕花与中式飞檐却在此奇妙交融,仿佛一位身着长衫却佩戴西洋怀表的老者,在时代的洪流中遗世独立,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我轻轻推开那扇锈迹斑斑的铁门,门轴发出沉闷的吱呀声,宛如沉睡百年的巨兽被唤醒,又似在低语着曾经的繁华与沧桑。一踏入前厅,一股檀木与陈旧气息交织的味道扑面而来,瞬间将我笼罩,那是历史的味道,也是岁月的沉淀。
四方形的天井将阳光筛成菱形光斑,洒落在地面的青石板上,光影交错间,我仿若穿越回了百年之前。
“这栋楼始建于1914年,耗时三年,在1917年正式落成。”一个轻柔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把我从遐想中拉回现实。转身望去,一位身着蓝布旗袍的讲解员正微笑着看着我,她胸前的工牌上写着“吴昌硕纪念馆 林夏” 。她抬手示意我看向门框上方的砖雕,继续说道:“您瞧,这蝙蝠衔着铜钱的图案,是咱们中式传统里福气、财运的象征;可旁边这些卷叶藤蔓,又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当年陈桂春先生做木材生意发家,走南闯北,见识极广。建宅子的时候,特意从苏州请来了香山帮的能工巧匠,又聘请了西洋设计师,就想着把东西方的精华都融进来。”
我凑近仔细端详,每片藤蔓叶尖都缀着一颗细小琉璃珠,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宛如灵动的精灵。据史料记载,这些琉璃珠是陈桂春特意从意大利进口的,在当时极为珍贵。百年前,它们跨越重洋,历经波折,来到这里,成为这座建筑独特装饰的一部分 。林夏补充道:“您再看左侧廊柱上的牡丹,花瓣纹路和别处都不一样。当时工匠特意刻反,取‘否极泰来’之意,既遵循传统吉兆,又暗含创新巧思。”
沿着盘旋的木楼梯向上走,扶手的包浆在阳光照耀下泛着温润的琥珀色光泽。我不自觉地放慢脚步,轻轻抚摸着扶手,那细腻的触感仿佛带着往昔岁月的温度。二楼转角处的木雕屏风,瞬间夺去了我的呼吸——整整三米高的隔扇上,二十四孝图与圣经故事以榫卯结构完美拼接。左侧“卧冰求鲤”的少年衣袂飘飘,雕刻线条流畅自然,好似下一秒就要跃出画面;右侧天使的羽翼根根分明,甚至能瞧见雕刻刀留下的细微凹槽,似乎每一根羽毛都蕴含着创作者的虔诚与执着。
“这里是整座楼的精华所在。”林夏的声音不自觉放轻,像是生怕惊扰了这份历史的厚重,“当年,中式工匠和西洋工匠同时开工,因为理念不同,没少起争执。您看这个细节,”她用激光笔指向屏风角落,“天使手中竖琴的琴弦,是按照斐波那契数列排列的,巧的是,和旁边牡丹花瓣的数量刚好能对应上。这可不是巧合,陈桂春先生本人精通算术,特意要求将数学之美融入雕刻之中。”
在参观过程中,林夏跟我讲起了这栋建筑坎坷的经历。1992年,陆家嘴迎来大规模开发建设,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陈桂春住宅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当时,城市建设的推土机轰鸣作响,陈桂春住宅的第一进院墙没能逃过一劫,被无情拆毁。好在同济大学的伍江、卢永毅等学者联合社会各界人士奔走呼吁,引起了广泛关注,最终浦东相关部门拍板,决定保护下这座老宅的绝大部分 。但为了配合城市建设,宅子两侧的壁弄、辅房以及北面的走廊和部分用房也不得不被拆除,只保留了二进两院。原本四进三院、东西两配房的宏大格局,如今只剩下眼前这些,实在令人惋惜 。
改造时,为了适应新的功能需求,一些内部结构也进行了调整。曾经连通各进房屋的备弄,如今也不再完整,失去了往昔的连贯。曾经的庭院、花圃、水井、厕所等,部分也已消失不见,只留下有限的空间供人想象当年的模样 。
尽管历经磨难,但好在这栋珍贵的建筑还是保留了下来。1996年,经过修缮保护与功能置换,它作为陆家嘴开发陈列馆对外开放,向人们展示陆家嘴的发展变迁。2010年,上海吴昌硕纪念馆迁址于此,这里又成为传承和展示艺术文化的重要场所 。
“虽然现在的陈桂春住宅已不是最初的全貌,但每一处留存下来的建筑细节,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这座城市宝贵的文化财富。”林夏感慨地说。
听完这些,我对眼前的建筑有了更深的敬意。这座饱经沧桑的宅子,就像一位顽强的幸存者,见证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也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与情感。
在林夏的带领下,我继续参观着,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每一扇雕花门窗、每一根立柱、每一块砖石,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我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临走时,我在庭院里久久伫立。池塘中睡莲绽放,粉色的花瓣与翠绿的荷叶相互映衬;假山石上布满苔藓,湿漉漉的绿意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林夏递给我一本导览手册,笑着说:“其实这座楼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比如地下暗室的传说,墙体夹层里或许藏着的珍贵图纸……下次您再来,我带您去看库房里的老照片,那些可都是历史的见证。”
走出雕花楼,外面的热浪汹涌袭来。回头望去,青瓦红墙在高楼大厦的环绕中显得宁静而庄重。这座建筑不仅是东西方建筑艺术交融的典范,更是近代上海历史变迁的活化石。尽管部分建筑已被拆除,但它依然顽强地保留着最核心的部分,继续向世人展示着独特的魅力,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等待,等待着更多人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