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馆内,夜色沉沉,烛火微晃。黛玉坐在案前,指尖轻抚着那封从紫鹃口中得知的密信内容——“明日辰时三刻,东郊老槐树下交接。”
她将纸条在烛焰上轻轻一燎,待墨迹隐去后,缓缓折起,放入袖中。
窗外竹影婆娑,风声低语,仿佛在催促她行动。
她知道,这是薛家随从被拘后供出的唯一线索。而甄家与薛家之间的秘密往来,或许就藏在这次交易之中。
她没有叫醒紫鹃,只披了一件薄衫,提了盏小灯,悄然推门而出。
夜色如墨,贾府深处一片寂静。黛玉沿着回廊拐角,避过巡夜的仆妇,来到后院偏门处。那里,早有一名贾府侍卫头领等候多时。
“林姑娘,一切已安排妥当。”他低声禀报,“我已命人埋伏在老槐树周围,只等他们现身。”
黛玉点头,目光沉静:“不可打草惊蛇,务必让我亲眼看到交易过程。”
侍卫应诺,引她出了后门,沿小径往东郊而去。
一路无话,直至抵达老槐树下。
天边泛起鱼肚白,远处已有脚步声传来。
两人身影自雾中走出,皆着深色衣袍,步伐谨慎。其中一人怀中抱着一个油布包裹,神情紧张地四下张望。
“东西带来了?”另一人低声问道。
“带了。”那人将包裹递出,“你确认清楚,万不可出错。”
对方接过,打开一角,目光一凝:“退婚书?”
“是。”递出之人压低声音,“上面有贾宝玉的笔迹,只要送进老太太房里,林黛玉便再无立足之地。”
黛玉心头一震,手指微微收紧。
退婚书?宝玉的笔迹?
她屏住呼吸,继续听下去。
“这字迹仿得极像,但……”那人迟疑了一下,“你确定不会被识破?”
“放心。”递出之人冷笑,“甄家请了江南最擅长模仿字迹的先生,连原稿都照着抄了几遍,真假难辨。”
黛玉心中一凛,果真如此!
她迅速向侍卫使了个眼色,示意准备动手。
就在那两人交接完毕、转身欲走之际,数名家丁悄无声息地从暗处围拢而来。
“站住!”侍卫头领一声喝令,众人齐出。
那两人脸色大变,拔腿便跑,可哪里逃得掉?几名家丁上前将其擒住,押回原地。
黛玉缓步上前,目光落在那油布包裹之上。
她亲手解开,取出一封用红泥封口的信笺,轻轻启开。
纸上赫然写着:
“今宝玉心志已改,愿与林氏断绝姻缘,另择良配。”
落款处,正是“贾宝玉”三个字。
她盯着那几个字,眉头微蹙。
字迹确实极为相似,几乎可以乱真。但她熟悉宝玉的笔法,尤其是一个“宝”字的最后一捺,总有些随意洒脱的意味,而这封退婚书上的“宝”字,却收笔太急,少了那份灵动。
果然不是宝玉亲笔所写。
她将退婚书小心收起,对侍卫道:“将人押回去,严加审问。”
侍卫点头应命,带着二人离去。
晨曦初现,露水未干。黛玉站在老槐树下,手中握着那封退婚书,思绪翻涌。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陷害,而是精心策划的一场布局。
若非她提前察觉,让紫鹃故意暴露送信之举,恐怕此刻这封退婚书早已落入贾母之手,而她与宝玉之间,也将因此生出难以弥补的裂痕。
她闭了闭眼,感受眉心红痣微微跳动,灵力流转间,意识已然进入绛珠灵韵空间。
灵慧泉边,神秘书架静静伫立。她伸手轻触,一本名为《情报布网术》的古籍缓缓浮现其上。
她翻开书页,目光落在一段文字上:
“若欲破局,当先布声势。以虚为实,以实为虚,令敌自行显露破绽。”
她唇角微扬,心中已有计较。
回到潇湘馆时,天光已亮。她将退婚书封入空间深处,以防万一。
坐于窗前,她望着外头渐起的晨光,心中却隐隐浮现出一丝忧虑。
这一局,她虽暂时占了先机,可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宝玉若得知此事,会作何反应?
她不愿看他痛苦,也不愿让他怀疑自己。
然而,这场棋局中,她必须步步为营,不能有丝毫松懈。
她轻轻抬手,指尖拂过眉心红痣,感受着灵力在体内流转。
这一刻,她不再是那个只会吟诗作赋、病弱无力的林妹妹。
她是穿越而来、身负金手指的林黛玉。
她要在这红楼世界里,活出自己的模样。
晨风吹起帘幕,一抹阳光洒落在她肩头,映得那颗眉心红痣微微发亮。
她睁开眼,目光坚定如铁。
蛛丝马迹,终将连成链。
真相,终会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