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抬眼看向林晓,眼神里那份解题时的锐利光芒褪去,恢复了一种更日常的平静,甚至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
他拉开自己的书包,从里面抽出一本作文本,翻到其中一页,然后轻轻推到桌子中间。
“该你了。”他看着林晓,语气很自然,仿佛这是一场再公平不过的交易,“帮我看看这个。”
林晓的心跳又漏了一拍。来了,那所谓的“互相学习”的另一半。她低头看向那页作文纸。字迹很工整,力透纸背,显示出书写者的认真。标题是《论科技进步的双刃剑》。
她深吸一口气,努力压下再次升腾的紧张感,集中精神开始阅读。苏辰的文章一如他的数学解题:结构清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
他列举了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带来的巨大便利,也客观分析了环境污染、信息茧房、伦理困境等弊端。
逻辑链条严密,层层推进,显示出极强的思辨能力。
然而……林晓微微蹙起了眉。
文章很“正确”,很“全面”,但读起来,却像一篇严谨的学术报告,缺乏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他像在操作一台精密的仪器,冷静地分析利弊,权衡得失,却唯独缺少了……温度?缺少了对个体命运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共情,缺少了对科技背后那些鲜活生命体验的感知。
那些冰冷的数字和宏大的术语背后,似乎看不到具体的人影和情感的涟漪。
她读完了,抬起头,发现苏辰正看着她,眼神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以及……某种隐藏得很好的、对自己“短板”的认知?
“写得……很好。”林晓斟酌着开口,声音还有些轻,“逻辑很清晰,观点也很全面。”
苏辰似乎对这个评价并不意外,他微微扬了下眉,示意她继续说下去。
林晓鼓起勇气,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作文纸的边缘,指尖能感受到他用力书写留下的微微凹陷。“但是……感觉……有点太……冷静了?”
她小心翼翼地选择着措辞,生怕自己的评价显得冒昧或浅薄,“好像……站在一个很高的地方,俯瞰着整个棋盘,分析着每一步的得失利弊。”
她顿了顿,尝试表达自己阅读时的感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我们可以加一点稍微‘人性化’的列子
比如让远方的亲人‘瞬间’相见,这种‘瞬间’对留守老人和孩子意味着什么?是冰冷的屏幕,还是终于能触摸到的慰藉?
比如一个工人因为自动化流水线失去了工作,他的迷茫和家庭的困顿,这些具体的人的悲欢,在文章里……好像被具体概括成了‘失业率上升’这样的词汇。”
她一边说,一边观察着苏辰的反应。他的表情没有太大变化,只是眼神变得更加专注,甚至带着一丝思考的凝重。这给了林晓继续说下去的勇气。
“我觉得,”她放慢了语速,声音也稳定了一些,“如果能在这些宏大的利弊分析里,加入一些具体的、有血有肉的细节,或者……一些个人的、带着温度的思考或者想象?
比如,写那个和远方孙子视频的老人浑浊眼睛里闪过的泪光,或者写那个失业工人深夜在街边摊喝闷酒时,看着手机里孩子照片的沉默……
这样的文章可能……会更有力量?就像让冰冷的逻辑,带上一点人的呼吸。”
林晓说完,脸颊又微微发热。她不知道自己的建议是否恰当,是否过于主观。
图书馆里一片寂静,只有远处管理员整理书籍的细微声响。西斜的阳光将两人的身影拉长,投在光滑的地面上。
苏辰没有立刻说话。他垂下眼睑,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下淡淡的阴影,目光重新落在那篇作文上,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桌面。
那篇他引以为傲的、逻辑严密的文章,此刻在林晓那番关于“温度”和“呼吸”的话语映照下,似乎显露出一种他自己未曾察觉的、冰冷的骨架感。
他沉默的时间有些长。林晓的心渐渐提了起来,开始后悔自己是不是说得太多了,太冒失了。
终于,苏辰抬起头。他的目光不再是刚才那种纯粹理性的审视,而是多了一种复杂的、深沉的、仿佛被某种东西触动后的思索。
他没有赞同,也没有反驳,只是看着林晓,眼神里带着一种全新的、带着探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震撼的专注。
“有血有肉的细节……人的呼吸……”他低声重复着林晓话里的关键词,像是在咀嚼一种从未尝过的味道。
然后,他拿起那支黑色签字笔,在作文稿纸空白处,飞快地写下了一行字——正是林晓刚才举的例子之一:“老人视频通话时的泪光”。
写完,他放下笔,目光再次投向林晓。夕阳的金辉落在他侧脸上,勾勒出深邃的轮廓。那目光沉静而专注,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对另一种思维方式的探询。
“继续吧。”他开口,声音低沉而清晰,“还有哪里感觉‘冷’了?”
图书馆的角落里,尘埃在光柱里继续无声地舞动。数学的逻辑壁垒似乎被悄然打破,而文字的疆域里,一场关于温度与深度的碰撞,才刚刚拉开序幕。
林晓看着苏辰那双映着夕阳光辉、写满求知欲的眼睛,心底那点惶恐悄然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被认真倾听和尊重的暖流。
她轻轻吸了口气,指尖拂过纸页,准备再次开口。
时间正在悄然流逝。
🌸➕收藏加更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