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里的戏班最近总出乱子。班主姓李,和唱老生的张师傅是世仇——当年李班主的父亲,就是被张师傅的父亲在戏台上,用真刀误伤致死的。两家人在一个戏班唱戏,却老死不相往来,连化妆都要隔着三张桌子。
“昨天演《将相和》,李班主故意把蔺相如的冠戴歪了,张师傅唱廉颇时,把‘负荆请罪’改成了‘挥剑斩仇’。”说书先生在茶馆里讲得唾沫横飞,“底下的看客都看出来了,起哄把他们轰下了台。”
枝枝正在茶馆里喝茶,闻言放下茶杯:“我去后台看看。”
戏班的后台像个战场。李班主在给女儿勒头,女儿要演的是虞姬,眉眼间却带着杀气;张师傅在练剑,剑穗甩得像鞭子,把旁边的花旦吓了一跳。
“今天我们排新戏吧。”枝枝拿起戏本,翻到《桃花扇》,“我演李香君,李班主演侯方域,张师傅演杨龙友,如何?”
李班主的脸沉了沉:“公主说笑了,我与他……”
“戏台上,没有仇家,只有角色。”枝枝打断他,拿起一支桃花簪,插在自己头上,“您看,李香君为了侯方域,能把桃花扇染成血书,我们难道连戏里的和解都做不到?”
锣鼓声响起时,李班主和张师傅都有些僵硬。可当枝枝唱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时,李班主突然忘了仇恨,眼神里流露出侯方域的温柔;张师傅在旁伴奏,琴弦的音准,竟比平时好了三分。
演到李香君撞柱明志时,枝枝故意趔趄了一下,李班主下意识地伸手扶住她,张师傅也连忙放下胡琴,过来查看。后台的人都愣住了——这是两家人第一次,在戏外有了交集。
“其实……”李班主的声音有些干涩,“当年令尊也不是故意的,我爹临终前说,戏台太小,容不下那么大的恨。”
张师傅的眼圈红了:“我爹后来自废了左手,再也没登台,他说欠你家一条命,这辈子还不清。”
那天的戏散后,李班主请张师傅喝了杯茶。茶杯是粗瓷的,茶是普通的茉莉花茶,却喝出了两家人从未有过的滋味。李班主的女儿,偷偷把张师傅孙子的虎头鞋,缝补得整整齐齐;张师傅则把祖传的剑谱,借给了李班主的儿子,说“好功夫,不该烂在仇恨里”。
过年时,戏班排了出新编的《桃花缘》,说的是两家仇家,因为一朵桃花结的缘,最终握手言和的故事。赵珩带着枝枝去看戏,看到最后,台下的百姓都鼓起掌来,掌声里,有李班主和张师傅紧紧握在一起的手,像两个终于合二为一的圆。
走出戏园时,月光正好。枝枝看着街上挂着的灯笼,每个灯笼都是圆的,里面的光透过纸,把整条街都染成了暖黄色。
“父皇你看,”她指着那些灯笼,“我们的圆,越来越多了。”
赵珩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衣袖传过来,像握着一整个春天。他突然明白,枝枝带来的,从来不是简单的温暖,而是一种能让万物和解的智慧——像画圆一样,无论起点多远,最终都能找到交汇的终点。
宫里的玉芙宫,桂花又开了。赵珩看着枝枝在树下教孩子们画圆,突然让人把时光坛挖了出来。里面的画纸和字卷上,不知何时多了些新的痕迹:有将军府的剑穗,有周家的丝线,有江南的稻芽,有戏台的锣鼓点,像一群赶来赴约的光,把那个最初的圆,撑得越来越大,大到能装下整个大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