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楼的夜风带来的短暂轻松,像投入深潭的石子,涟漪很快被日复一日的现实吞没。林微的生活主旋律,依旧是那座位于城市中心、光鲜亮丽的林氏集团大厦。她的办公室在高层,视野极佳,能俯瞰大半个城市的繁华。名片上印着醒目的头衔:副总裁。林微。
这个头衔,是她用三年近乎自虐般的投入换来的。父亲林建业有意培养,她也需要一份能占据所有心神、让她无暇他顾的事业来证明自己。她学得快,钻得深,决策冷静,雷厉风行。外人眼中,她是林家年轻有为的继承人,是杀伐果断、不容小觑的林副总。
然而,“空降”二字,像一道无形的标签,紧紧贴在她身上。公司里盘根错节多年的人脉,那些一步步爬上来的元老和精英,对这个突然占据高位的年轻女人,表面恭敬,眼神深处却藏着审视、疑虑,甚至是不易察觉的轻慢。
“林副总,早。” 市场部经理张莉敲门进来,脸上挂着标准的职业微笑,递上一份报告,“这是下季度推广方案的初稿,请您过目。”
林微放这儿吧。
林微头也没抬,目光专注于屏幕上的财务数据,声音平静无波。
“好的。有什么需要我补充解释的,随时叫我。” 张莉笑容不变,退了出去。
门关上,林微才抬眼,看向那份被工整放在桌角的文件。她知道,这份方案的核心数据,张莉在部门小会上已经和她的心腹讨论过无数次,到她这里的,是精修过、也过滤掉某些“杂音”的版本。她也知道,张莉转身出去,可能就会在茶水间跟人低语:“林副总又只看结果,过程她懂什么?”
类似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人力资源总监老王,在跨部门协调时,总是不动声色地把一些棘手的、容易得罪人的任务,巧妙地“建议”由林微这边牵头或背锅。技术部的刘工,在汇报时,会夹杂一些她暂时无法完全理解的行业黑话,在她要求解释时,眼神里会掠过一丝“果然不懂”的了然。
这些小动作,这些小声音,林微并非不知。她坐在这个位置上,自然有自己的信息渠道。下属们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把戏,在她眼中清晰得如同玻璃上的指纹。他们耍的那些小心机,只要不触及公司核心利益,不影响最终业绩,林微都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是软弱,是疲惫。一种更深层次的、源于过往的疲惫。她经历过六年在亲密关系中被消耗、被漠视的绝望,那种深入骨髓的、对无效沟通和情感拉扯的厌倦,让她在面对职场这些“小麻烦”时,生出一种近乎麻木的漠然。只要最终能把事情做好,过程里的那些弯弯绕绕,那些无伤大雅的试探和排挤,她懒得耗费心力去计较。她的精力,需要用在真正重要的地方,用在父亲托付的这份家业上。
这种“漠然”的姿态,无形中筑起了一道更高的墙。她没有朋友,在公司里一个也没有。午餐时间,是她一天中最能看清这堵墙的时刻。
巨大的落地窗外阳光正好,员工餐厅里人声鼎沸。市场部的几个年轻女孩围坐一桌,分享着各自带的便当,不知聊到什么趣事,爆发出一阵清脆的大笑,互相打闹着,亲昵地拍着对方的肩膀。技术部的几个程序员,一边扒饭一边激烈地争论着某个代码问题,面红耳赤却眼神发亮。连财务部那位平时不苟言笑的陈姐,也有一个固定的“饭搭子”,两人安静地吃着,偶尔低声交谈几句,气氛宁静融洽。
林微的办公室,就在餐厅楼上一层。她有时会站在巨大的玻璃幕墙后,静静地俯瞰着楼下那片充满烟火气的热闹。那笑声,那打闹,那轻松自在的交谈氛围,像一幅生动的画卷,却与她隔着一层冰冷的、坚不可摧的玻璃。
她端着助理送进来的、装在精致瓷盘里的营养餐,独自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前。诺大的办公室,只有刀叉偶尔碰触盘子的轻微声响。空气是凝滞的,带着文件纸张和昂贵皮革混合的味道。落地玻璃映出她独自用餐的身影,清晰而孤寂。
她慢慢地咀嚼着食物,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飘向楼下那些鲜活的人群。一种熟悉的、带着钝痛的自卑感,悄然爬上心头。不是对能力的自卑,而是对那种“融入感”、“归属感”的渴望与绝望交织。
她可以冷静地处理上亿的项目,可以果断地做出影响数百人的决策,却无法融入一个简单的、分享午餐的圈子。那些女孩们自然流露的亲昵,那些程序员们毫无顾忌的争论,那种彼此信任、可以随意说笑打闹的氛围……对她而言,遥远得像另一个世界。
我这辈子……大概都不会有这种圈子了吧
这个念头清晰地浮现,带着一种近乎认命的苦涩。那道在感情里留下的坎,似乎也延伸到了职场的每一寸空间。它让她习惯了孤独,甚至某种程度上依赖这份孤独带来的“安全”——至少不会再有期待,再被伤害。但同时,它也像一副沉重的枷锁,将她隔绝在普通人的热闹和温暖之外。
她看着楼下那些一起大笑、一起打闹的人,眼神复杂。有羡慕,有淡淡的向往,但更多的是一种深沉的、连自己都几乎要相信的笃定:那些平凡的、属于“圈子”的快乐,与她林微,终究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她收回目光,低下头,继续沉默地吃着那份精致却冰冷的午餐。办公室里,只剩下她自己的呼吸声,和窗外遥远而模糊的城市喧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