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校园小说 > 未寄的糖纸
本书标签: 校园 

光在日子里

未寄的糖纸

小画笔十六岁生日前,学校要办艺术节,老师希望她画一幅“青春”主题的作品。她把自己关在二楼画室三天,铅笔屑堆成了小山,画纸却一张张揉成团扔进纸篓。

“我画不出。”她红着眼圈对姜稚鱼说,“他们都画篮球场、图书馆,可我觉得青春不是这样的。”

那天傍晚,周砚翻出一个旧纸箱,里面是小画笔从小到大的涂鸦本、捡的贝壳、扎染的碎布,还有姜稚鱼教画时撕下来的废稿。“你看,”他指着五岁那本里混着银杏叶的涂鸦,“那时候你画青春,是把阳光涂在巷子里的石板路上。”

小画笔蹲在地上翻找,指尖突然顿住——是张泛黄的便签,上面是她十岁时写的歪扭字迹:“今天王奶奶说,她的青春是给爷爷织毛衣时扎到的手,有点疼,但暖烘烘的。”

第二天一早,她背着画板去了自习室。退休的王奶奶正坐在绘本角,给新来的小朋友讲自己年轻时在纺织厂的故事,手指比划着织布机的纹路;那个开女性成长工作室的红裙阿姨带着学员来写生,有人画自习室的窗,有人画角落里的绿萝;快递小哥送完件没走,蹲在门口画对面修车铺的老师傅,说“他修了三十年车,扳手比我岁数都大”。

小画笔的画板渐渐铺满了人:画里没有光鲜的笑脸,只有王奶奶讲往事时颤动的嘴角,红裙阿姨帮学员扶画板的手,修车师傅弯腰时露出的半截白发。她在空白处涂了层淡淡的金粉,像夕阳落在每个人的肩头。

艺术节那天,她的画挂在展厅最角落,却总有人在画前站很久。有个老师红着眼圈说:“原来青春不是只有一种样子。”

也是那年,姜稚鱼的画室来了位特殊的学生——个刚做完化疗的女孩,头发掉得厉害,总戴着顶毛线帽。她不画花草风景,只画各种帽子:妈妈织的毛线帽、病友送的棒球帽、护士姐姐折的纸帽子。

“以前觉得帽子是累赘,”她指着画里歪歪扭扭的毛线帽说,“现在才发现,每顶帽子里都裹着人给的暖。”三个月后,她的头发慢慢长出来,第一幅画的是自己光着头的样子,头顶飘着个圆滚滚的太阳,和小画笔五岁时画的一模一样。

周砚的绘本出版时,特意在扉页留了块空白,写着“请在这里画下你见过的光”。读者寄回来的绘本里,有人画了深夜加班时窗口的灯,有人画了雨天里陌生人递来的伞,还有个小朋友画了自家猫咪打哈欠时露出的牙,说“它睡醒时,眼睛亮得像装了星星”。

深秋的某个午后,自习室的门被推开,进来个拄着拐杖的老人。他颤巍巍走到绘本角,从布包里掏出个铁皮盒,里面是几十张泛黄的素描——有穿布拉吉的姑娘坐在槐树下看书,有抱着孩子排队打疫苗的年轻夫妻,有八十年代的自行车流里,他自己推着二八自行车的背影。

“我年轻时是画黑板报的,”老人指着画里的姑娘笑,“这是我老伴,那时候她总来偷看我画板报。”他把画一张张贴在绘本角的空白处,阳光透过天窗落在画上,姑娘的辫子像沾了金粉。

小画笔放学来接姜稚鱼时,正撞见老人给小朋友讲画里的故事。她悄悄拿出速写本,画下老人布满皱纹的手,和他指着画时眼里跳动的光。

回家的路上,小画笔突然说:“妈妈,我好像懂了。你说的‘心里有光’,不是画出来的,是活出来的。”

姜稚鱼转头看她,发现女儿的眉眼间已有了自己的影子,却比当年的自己更舒展。周砚走在她们身后,手里拎着王奶奶给的烤红薯,热气从纸袋里钻出来,混着路边桂花香漫进风里。

二楼画室的天窗上,梧桐叶又落了一层。姜稚鱼新画的画就摊在画架上,画的是自习室的日常:有人低头写字,有人举着画笔,有人靠在书架上打盹,阳光从窗口淌进来,在地板上织成一张金色的网。

画的角落,她补了一行小字:“光不在画里,在过日子的人心里。”

上一章 光的形状 未寄的糖纸最新章节 下一章 日子里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