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校园小说 > 未寄的糖纸
本书标签: 校园 

光的雪暖帖

未寄的糖纸

大雪那天,雪下得像揉碎的云,把自习室的屋顶盖得厚厚的。壁炉里的火燃得正旺,火星子偶尔跳出来,在毛毯上投下小小的暖斑。穿校服的男孩正往窗台上的玻璃罐里添新的金粉——是用去年向日葵籽的壳磨的,他说“这样光里就有了种子的味道”。罐里的银杏叶不知何时换了新的,是刚从树下捡的,边缘还带着点湿意,在光里轻轻颤。

化疗女孩坐在画架前,头发已经能编成两条细细的小辫,辫梢系着山区小姑娘寄来的红绳。她正在画《光的冬衣》:画里的向日葵田盖着雪,每根秸秆上都裹着层薄雪,却在根部画了圈淡淡的金,像给土地穿了件贴身的暖衣。“支教老师说,冬小麦苗被雪盖着更暖和,”她往雪地上点了几个小小的脚印,“是孩子们踩的,说要陪光过冬。”

王奶奶的毛线筐旁堆着半打小手套,是用山羊毛混着白羊毛织的,每个手套的指尖都绣了颗向日葵籽。“山里的孩子说雪天写字冻手,”她把手套往棉布里包,“这毛线上有咱们壁炉的热气,戴上就像揣着小暖炉。”包手套的布里,她特意垫了片干野菊花,“让光带着点香,冬天闻着也高兴。”

修车老师傅从门外进来,手里拎着个麻袋,里面是他攒了半个月的废木料,劈成了整齐的小柴块。“给山区的教室添点柴,”他往壁炉里添了块,火苗“腾”地窜高些,“孩子们说教室的炉子烧得旺,光就不会怕冷。”柴块堆旁,放着个他做的小木马,木头上刻着圈向日葵花纹,“给最小的孩子玩,马背上的毛毡是王奶奶剩的毛线拼的,摸着软乎乎的。”

快递小哥的女儿趴在长桌上,给光的地图补画“雪路”。她用白蜡笔在原来的路线上涂了厚厚的一层,又用黄蜡笔在上面画了串小太阳:“光走雪路会打滑,给它铺点小太阳当石子。”小哥在旁边贴邮票,忽然指着窗外:“你看那棵银杏,枝桠上的雪被太阳照得亮晶晶,像光挂在枝头呢。”小姑娘立刻在地图的银杏树上画了串小铃铛,说“光走过会叮铃响,孩子们就知道它到了”。

张大爷的邮戳本新添了页,新刻的“大雪”邮戳上,一片雪花抱着颗向日葵籽,籽上刻着个小小的“暖”字。“给柴块包盖个戳,”他蘸着印泥按下去,红印在麻袋布上晕开,像朵小小的花,“这叫‘光的暖帖’,让柴知道,烧的时候要多散点热。”

寄往山区的邮包里,除了手套、柴块和木马,还有化疗女孩的新画册。最后一页画着她想象的雪夜:山区的教室里,炉子烧得通红,孩子们戴着新手套在画向日葵,窗台上的玻璃罐里,野菊花干在火光里轻轻晃;自习室的壁炉旁,大家围着毛毯看照片,照片里的雪地上,孩子们用脚踩出个大大的“光”字,字的笔画里,藏着小小的向日葵籽。

山区收到邮包时,雪刚停。孩子们把柴块堆在教室后墙,每块柴上都贴了片向日葵叶——是从去年的花盘上留下的,叶梗上系着红绳。那个红着眼圈的小姑娘戴着新手套,在雪地上画了个自习室的轮廓,轮廓里画了个壁炉,壁炉边画了个扎小辫的女孩,手里举着颗籽。

“老师说,这叫‘光的分身’,”她对着画哈了口气,白气在雪地上凝成小小的雾,“自习室的光在这儿,咱们的光也在那儿,两边都不冷。”她的手套指尖蹭到雪,绣的向日葵籽在雪光里亮了下,像颗会发光的小星。

照片寄回自习室时,化疗女孩正在给小木马画鞍鞯,鞍鞯上画了条金毛线,从马头牵到马尾,像光在马背上跑。她把照片贴在《光的冬衣》旁边,忽然发现照片角落有个小小的雪人,雪人手里举着颗向日葵籽,籽上用红漆画了个笑脸。

“你看,光也堆雪人呢。”她笑着往画里添了个小雪人,手里同样举着籽。

壁炉里的柴烧得噼啪响,像在数着光的脚印。王奶奶给手套包系红绳时,发现绳头缠着根细草——是从山区的邮包里掉出来的,草叶上还沾着点雪粒,在炉火边慢慢化了,像滴光的眼泪。“这是冬小麦的苗尖,”她认得这草,“孩子们说,让光先尝尝春天的味道。”

窗外的雪在阳光下泛着金辉,像满地没来得及收起的光。张大爷给新照片盖邮戳时,发现照片背面有行用铅笔写的小字,被雪水浸得有点模糊,却能看清是“等光一起发芽”。

画架旁的纸条上,化疗女孩新写了行字:“冬天的光会变懒,藏在柴里、毛里、雪里,等春天一到,就蹦出来长个子。”

明天,该给邮包准备春天的种子了。地址就写“每片盖着雪的土地收”——毕竟,光要在冬天攒力气,总得有人笑着等它开春长新叶。

上一章 光的暖圈年 未寄的糖纸最新章节 下一章 光的雨船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