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集里的新故事》
开春的风刚吹化办公室窗台上的残雪,晓妍就抱着“星光汇”的平板凑到林晓莲跟前:“你看!匿名donor又捐了批绘本!备注写‘给会画星星的娃’。”平板屏幕上,绘本的封面亮闪闪的——画着两个扎小辫的孩子,正蹲在雪地里捡星星,像极了丫丫和小石头。
“准是李华,”林晓莲正把赵伯新织的围巾叠进箱子,针脚间的毛线球滚出来,落在窗台上那盆仙人掌旁,“上次他就念叨,山里孩子的绘本少,说要找些带插画的。”话音刚落,陈毅推门进来,手里拎着个竹筐,筐沿沾着点湿泥:“青山村老周托人捎的,说开春头茬的荠菜,让咱们包团子吃。”
竹筐刚搁在桌上,就从里头滚出个布偶——比上次小石头缝的圆脑袋布偶多了条尾巴,肚子上绣着颗歪歪的五角星,线脚松松垮垮,却看得出来是用心缝的。“这是丫丫缝的吧?”晓妍捡起来,布偶耳朵上还别着片干花瓣,“王老师上周说,丫丫跟着她娘学缝布偶,天天抱着针线笸箩练。”
林晓莲摩挲着布偶的尾巴,忽然想起什么:“对了,张强说石盘村的小学要修个图书角,咱们这周去山里,顺带把绘本和赵伯织的围巾送过去。”晓妍赶紧往平板里存物资清单:“我再列上些彩笔!小石头上次写信说,想画满一本‘星光故事’。”
周三出发时,天放了晴。陈毅开着车,林晓莲和晓妍坐在后座,脚边堆着绘本箱,缝隙里塞着装荠菜的竹筐。山路化了雪,泥乎乎的,车轱辘碾过,溅起些小泥点。“这路比下雪时好走多了,”晓妍扒着车窗看,远处的山坳里冒了点新绿,“你看那片坡,上次全是雪,现在能看见草芽了。”
快到石盘村时,就见张强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身边跟着几个孩子,丫丫扎着两个小辫,手里攥着个布包,见车来了就往这边跑。“可把你们盼来了!”张强搓着手迎上来,丫丫怯生生地把布包递过来:“林姐姐,我娘缝的布偶,给‘星光集’当插图。”
布包里装着五个小布偶,有圆脑袋的,有长耳朵的,每个肚子上都绣着星星,虽然针脚歪歪扭扭,却个个精神。“我娘说,绣得不好看,让我再练练,”丫丫低着头,手指绞着衣角,“下次给你们缝带翅膀的星星。”林晓莲蹲下来,把布偶抱在怀里:“好看!比城里买的还好看,这是独一份的星星呀。”
进了小学,王老师正带着孩子们扫院子。新修的图书角靠在墙角,是用旧木板钉的,张强给刷了层蓝漆,上面还钉着块小牌子,写着“星光图书角”——是孩子们用彩笔涂的,字周围画满了小星星。“上周老周带着青山村的木匠来帮忙钉的,”王老师笑着说,“孩子们天天来擦,说等绘本来了,要当小管理员。”
晓妍打开绘本箱,孩子们立刻围了上来。丫丫踮着脚够最上面的本,封面上画着个戴红围巾的小姑娘,正往雪地里放棉鞋。“这像林姐姐!”她指着封面喊,林晓莲笑着帮她把书拿下来:“你看,这里面的小姑娘也爱缝布偶呢。”
小石头从青山村跑过来,手里拎着个铁皮盒:“林姐姐!我画的‘星光故事’!”盒里装着厚厚的画纸,第一张是雪地里送棉鞋的场景,第二张是两个村子的孩子挤在一起看画,最后一张画着个大大的图书角,里面摆满了书,窗外的星星落了一地。
“画得真好,”陈毅拿起相机拍照,“等回去洗出来,贴在‘星光墙’上。”小石头赶紧把画纸按顺序摆好:“我还没画完呢,等图书角摆满书,我再画张大家看书的。”丫丫凑过去,指着画里的图书角:“我给布偶也画个位置吧,让它们也‘看书’。”
中午在村里吃午饭,张强杀了只自己养的鸡,炖在砂锅里,香气飘满了院子。丫丫娘端来碗荠菜团子,是用新磨的玉米面做的:“城里的同志尝尝,开春吃荠菜,清爽。”她眼睛不好,端碗时手轻轻抖,丫丫赶紧扶着她的胳膊:“娘,我帮你放。”
林晓莲咬了口团子,玉米面的香混着荠菜的鲜,暖得很。“下周城里的老师要来支教,”她跟王老师说,“带了些乐器,教孩子们唱歌。”王老师眼睛亮了:“孩子们天天哼你教的那首‘星星歌’,说要唱给城里的老师听。”
往青山村去时,小石头非要跟着。他坐在副驾上,手里抱着本绘本,时不时翻一页:“李华叔叔说,等我识了字,就能给绘本写故事了。”到了青山村小学,李华正带着孩子们在院子里画墙画——墙上画着片星空,星星下面是两个手拉手的孩子,一个穿着粉绒靴,一个戴着红围巾。
“刚画到石盘村的丫丫,”李华指着墙上的身影笑,“小石头说要画得跟他的画里一样。”林晓莲把剩下的绘本分给青山村的孩子,晓妍蹲在地上教他们认绘本上的字。陈毅举着相机,镜头里,丫丫正把自己的布偶放在图书角的架子上,小石头蹲在旁边,给布偶“读”绘本上的故事。
回城时,竹筐里装满了孩子们送的东西:丫丫娘缝的布偶,小石头画的画,还有老周摘的野山楂。晓妍翻着相机里的照片,忽然指着一张笑:“你看这张,丫丫和小石头在图书角前拉钩,说要一起给布偶写故事呢。”
办公室的灯还亮着,赵伯坐在小马扎上织毛衣,是件小尺寸的,针脚间织着颗小星星。“给小石头织的,”他说,“上次见他毛衣袖口磨破了,山里风大,得穿厚实点。”敬老院的张奶奶端着碗南瓜粥进来:“刚熬的,给你们暖暖胃。”
林晓莲翻开《星光集》,把丫丫的布偶摆在旁边,在小石头的画后面写:“今日见图书角的蓝漆映着光,布偶的星星沾着暖。原来星光不止在夜里亮,也在春日的荠菜团子香里,在孩子拉钩的指缝间,在你补的图书角、我织的毛衣针里——是你递来的心意,我接住了,就成了长长久久的光。”
第二天一早,“星光汇”上多了组照片:图书角前的孩子们捧着绘本笑,丫丫的布偶摆在书架上,墙上的星空画亮闪闪的,还有赵伯织的毛衣搭在竹椅上,针脚的星星像活了似的。下面配着行字:“星光集里的新故事,由每个送光的人一起写。”
李华来送新画时,手里拿着张乐谱:“孩子们编的‘星光歌’,我记下来了。”乐谱上的音符歪歪扭扭,旁边画着颗带尾巴的星星。“小石头说,要让星星也唱歌,”李华挠挠头,“下周支教老师来,就能教孩子们唱了。”
林晓莲把乐谱贴在“星光墙”上,晓妍正给布偶缝新眼睛——用的是孩子们送的玻璃珠,亮晶晶的。“张强发来消息,说图书角的小管理员选出来了,丫丫和小石头轮流当,”晓妍笑着说,“还说要给布偶也发个‘管理员证’呢。”
窗外的阳光落进来,照在《星光集》上,布偶的影子投在纸上,像颗会动的星星。林晓莲摸着仙人掌的刺,它冒出了个小嫩芽,嫩得发绿。她想起丫丫刚才发来的短信,只有三个字:“布偶笑了”,后面跟着个歪歪的星星表情。
其实公益哪是一送一接那么简单?是你钉的图书角,我摆满绘本;是你缝的布偶,我画进故事;是孩子们的笑声落在风里,又被下一个人接住——就像赵伯织的毛衣,线绕着线,暖叠着暖,不管春天夏天,那点热乎气都在,顺着山路,顺着绘本页,顺着孩子的笑,一直传下去。
傍晚时,林晓莲收到张照片,是张强拍的:图书角的灯亮着,丫丫和小石头坐在小板凳上,一个给布偶读绘本,一个在旁边画画,墙上的星星画映着光,像真的落了满地星星。她把照片存进《星光集》,听见晓妍在哼歌,是孩子们编的“星光歌”:“布偶有星星,绘本有故事,你送的光呀,暖了一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