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从此断了联系。没有电话,没有消息,像两条交汇过的河,最终还是流向了各自的岸。
林叙白偶尔会在新闻里看见宋昭祥的名字,说他捐了所有积蓄重建惠民大厦遗址,要改成受害者纪念馆。
他没再去过那个地方,只是在画本里添了张新画:纪念馆的玻璃墙上,映着两个模糊的影子,一个站在馆内,一个立在馆外,中间隔着岁月,却都朝着同一个方向,望着天空。
只是每个季度,宋昭祥的办公室都会收到一个匿名包裹。牛皮纸信封上从没有寄件人地址,邮戳却总在不同的城市盖着——有时是西南的山区,有时是海边的小镇。
拆开来看,里面永远是几张照片。抗震教学楼的钢筋节点特写上,焊点饱满得像凝固的月光,在阳光下泛着银亮的光泽;防洪堤的混凝土截面切开处,钢筋网排列得整整齐齐,间距分毫不差;幼儿园的安全出口,绿色的指示牌被擦得干干净净,在阳光下亮得刺眼,像枚永不熄灭的信号灯。
每张照片背面,都有一行铅笔字,笔迹很轻,墨色淡得几乎要看不清,像怕惊醒什么沉睡的往事:
“这些,很安全。”
宋昭祥会把照片一张张排在办公桌上,对着阳光看很久。
直到暮色漫进窗户,才小心地收进铁盒里,和那张没寄出去的银行卡存根放在一起。
铁盒锁扣的“咔哒”声里,他仿佛能听见某个年轻人背着帆布包,在远方的工地上轻声说:你看,这样就不会塌了。
窗外的车水马龙渐渐模糊,宋昭祥拿起设计图的铅笔,在新的安全规范上,又添了一道着重线。
林叙白站在自己的摄影工作室里,指尖还残留着相机外壳的微凉。窗外的梧桐叶被风掀起,沙沙声混着隔壁画室传来的铅笔摩擦声,漫进这间摆满照片的屋子。
墙上钉着他拍过的各种建筑——抗震教学楼的飞檐、防洪堤的瞭望塔、幼儿园的彩虹跑道,每张照片的角落都有个小小的签名,像枚沉默的印章。
电脑屏幕还亮着,刚修好的照片里,鹅黄色的儿童福利院正沐浴在晨光里。
奶白色的栏杆缠着淡紫色的牵牛花,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在地板上投下一块块菱形的光斑,像撒了满地的碎金。
几个穿背带裤的孩子围着彩虹滑梯奔跑,其中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突然回头,露出颗缺了角的门牙,笑得比阳光还晃眼。
林叙白拿起桌边的铅笔,在照片背面写下一行字:“这里很安全。”字迹比从前稳了许多,不再带着紧绷的力道。
他把照片塞进牛皮信封,贴上邮票时,指尖无意间碰到了口袋里的东西——是表姐那张照片的边角,塑料膜被摩挲得发毛,背面的“惠民大厦18层”早已褪色,像道结了痂的疤。
窗外的风停了,梧桐叶安静地垂着。林叙白望着信封上“宋昭祥收”三个字,忽然觉得,有些告别不必说出口,有些和解,早在彼此守护的那些瞬间里,悄悄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