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古代人物自述
本书标签: 古代  古人  悲欢离合   

李世民

古代人物自述

# 朕的一生:贞观之治与千古一帝的自我审视

朕,李世民,生于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日(公元599年1月23日),驾崩于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公元649年7月10日),享年五十有二。回首朕这一生,从晋阳起兵到玄武门之变,从贞观之治到晚年病痛,可谓波澜壮阔,功过参半。今以朕之口吻,自述这一生得失,留与后人评说。

朕生于陇西李氏,乃关陇贵族之后。父亲李渊时任隋朝官员,母亲窦氏亦是名门闺秀。幼时便有相士言朕"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故父亲为朕取名"世民"。少年时,朕便好弓马,喜读兵书,常与兄长建成、弟元吉及诸将子弟游猎习武。那时天下已现乱象,隋炀帝暴虐无道,民不聊生,朕心中已有澄清天下之志。

大业十三年(617年),父亲被隋炀帝任命为太原留守,朕随父赴任。眼见隋朝将亡,朕多次劝父亲起兵,起初父亲尚有顾虑,后见天下大势已去,终于采纳朕的建议。那年五月,朕与父亲在晋阳起兵,一路势如破竹,十一月便攻入长安。次年,父亲称帝,建立唐朝,改元武德,封朕为秦王。那时朕年方十八,已立下赫赫战功。

武德年间,朕率军平定薛举、薛仁杲父子,击败刘武周、宋金刚,又消灭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记得虎牢关一战,朕亲率三千五百精骑大破窦建德十万大军,生擒窦建德,迫降王世充,一战而定中原。那时军中将士皆称朕为"天策上将",父亲赐朕天策上将府,许朕开府置官属。朕在秦王府中招揽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日夜谋划天下大事。

然而功高震主,兄长建成忌惮朕之威望,与弟元吉联手排挤于朕。他们常在父亲面前进谗言,离间朕与父亲之情。武德九年(626年),突厥犯边,建成建议由元吉代朕出征,并欲借机削夺朕之兵权,更密谋在饯行宴上杀害朕。朕得知后,与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心腹商议,决定先发制人。六月四日,朕在玄武门设伏,射杀建成、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事后父亲立朕为皇太子,两个月后禅位于朕,改元贞观。

玄武门之事,朕至今思之,心中仍有隐痛。骨肉相残,非朕所愿,然当时情势所迫,不得不为。建成、元吉若在,恐大唐难有后来之盛世。此事为朕一生最大污点,后世史家多有诟病,朕亦不讳言。然治国平天下,有时不得不行非常之事,此中苦楚,非亲历者不能体会。

即位之初,朕常怀戒惧之心。每思及隋炀帝之败亡,便惕厉自省。朕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理,故虚心纳谏,任用贤能。房玄龄善谋,杜如晦善断,二人同心辅政,人称"房谋杜断";魏徵耿直敢言,常当面指出朕之过失,虽有时令朕不悦,然终知其忠心;又有王珪、戴胄、马周等贤臣各尽其才,共襄盛举。

朕治国之道,首重民生。均田制、租庸调制使百姓有田可耕,赋税有度;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兴修水利,推广先进农具;设立义仓,备荒救灾。贞观四年(630年),天下大稔,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此情此景,令朕欣慰。

在吏治方面,朕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完善科举制度,使寒门士子有晋身之阶;命房玄龄等修订《贞观律》,宽简刑政;建立谏议制度,鼓励臣下直言进谏。朕常对群臣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去世时,朕痛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对外关系上,朕采取"怀柔远人"之策。贞观四年,李靖大破东突厥,俘颉利可汗,解除了北边大患。朕未杀颉利,反而授官赐第,突厥各部尊朕为"天可汗"。此后,西域诸国、吐蕃、高昌、吐谷浑等相继归附或通好。朕将文成公主嫁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唐蕃友好。高句丽、百济、新罗亦遣使朝贡。贞观年间,大唐声威远播,丝绸之路畅通无阻,长安城中外商贾云集,胡汉交融,蔚为壮观。

文教方面,朕尊崇儒学,命孔颖达等撰《五经正义》,统一经学解释;设弘文馆,聚书二十余万卷;重视史学,命修《晋书》《梁书》《陈书》等前朝史书;推崇佛教,玄奘西行取经归来,朕亲自接见,支持其译经事业;亦尊重道教,认老子为祖先。各种思想在贞观年间得以自由发展,文化空前繁荣。

贞观十七年(643年),朕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于凌烟阁,以表彰他们的功绩。看着这些与朕共创盛世的股肱之臣,朕不禁感慨万千。若无这些贤才辅佐,贞观之治何由得成?

然而,朕晚年亦有失当之处。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朕悲痛不已,亲自撰写碑文,此后性情渐有改变。魏徵去世后,朕渐少纳谏,甚至一度推倒魏徵墓碑。征高句丽之役劳师远征,虽有所获,却未能彻底平定,徒耗国力。太子承乾谋反被废,改立晋王治(即后来的高宗)为太子,此事令朕心力交瘁。

最令朕痛心者,莫过于服用丹药以求长生。早年朕曾嘲笑秦皇汉武求仙之愚,不想晚年自己亦蹈其覆辙。因风疾缠身,痛苦难忍,朕开始服用方士所炼丹药,终致病情加重。临终前,朕召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托付后事,命太子李治于柩前即位,谆谆告诫要善治国家。

回顾朕这一生,十六岁从军,十八岁助父起兵,二十八岁登基为帝,在位二十三年。朕开创了贞观之治,使大唐国力强盛,四夷宾服,文化昌明,为后世所称颂。然朕亦有过失:玄武门之变骨肉相残,晚年拒谏征伐,求仙问药。功过是非,留与后人评说。

朕常思创业之艰,守成之难。天下大治非一日之功,需君臣同心,持之以恒。为君者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当以民为本,轻徭薄赋;当任贤使能,远小人;当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些道理,看似简单,行之实难。朕虽努力践行,仍有不足之处。

今朕将不久于人世,回顾一生,无憾于开创盛世,有愧于骨肉相残。望后世帝王以朕为鉴,取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治国如驾车,既不可懈怠松弛,亦不可操之过急。宽猛相济,张弛有度,方为长治久安之道。

朕死后,谥号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朕令将平生所爱之书、王羲之墨迹等陪葬,又命工匠刻六匹战马浮雕于陵前,是为"昭陵六骏",它们曾随朕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朕之陵墓不封不树,不劳民力,此亦朕体恤百姓之心。

人生七十古来稀,朕五十有二而终,虽不算长寿,然一生波澜壮阔,功业彪炳,已无遗憾。唯愿大唐江山永固,子孙贤明,百姓安康。后世若记朕,但记"贞观之治"四字足矣。

上一章 刘彻 古代人物自述最新章节 下一章 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