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古代人物自述
本书标签: 古代  古人  悲欢离合   

先轸

古代人物自述

先轸:铁血孤臣的春秋绝唱

吾名先轸,字子载,出身晋国公族旁支。自束发之年便浸淫于弓马兵法,目睹晋国内乱迭起、外患环伺,遂立“靖晋土、安天下”之志。终其一生,吾以谋臣之智定国策,以将帅之勇破强敌,辅佐文公成就霸业,却因一怒之谏殒身沙场。今魂归汾水之畔,回望数十年戎马生涯,功过是非皆付青史,唯留满腔孤忠与铁血丹心,为春秋乱世写下一曲悲壮绝唱。

少年壮志:乱局中崭露锋芒

吾生于晋献公晚年,彼时晋国虽经“曲沃代翼”而国力渐强,却深陷储位之争的漩涡。献公宠信骊姬,逼死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流亡在外,朝堂之上人心惶惶。吾家世代为将,父亲在先朝历任军职,常对吾言:“晋乃中原枢纽,若失其序,四方必乱。身为晋人,当以守土安邦为己任。”自幼受此教诲,吾勤练骑射,苦读兵法,尤爱《司马法》中“以战止战”之论,坚信唯有强大的武力与清明的谋略,方能终结乱世。

及冠之年,骊姬之乱愈烈,晋国六卿各怀异心,宗室子弟多遭迫害。吾虽年少,却已看清局势:献公晚年昏聩,骊姬党羽专权,晋国若持续内耗,必为秦、楚所趁。彼时公子重耳流亡翟国,身边聚集了狐偃、赵衰等贤才,吾认定其为可辅之主,遂不顾家人劝阻,乔装潜行,前往翟国投奔。途中历经艰险,数次遭遇骊姬派来的刺客追杀,吾凭借一身武艺与应变之智,数次化险为夷。抵达翟国后,吾向重耳献上“蓄势待发、静观其变”之策,劝其隐忍蛰伏,广结诸侯,以待归国之机。重耳虽身处流亡之中,却胸怀大志,对吾之策深以为然,遂命吾掌管随身卫队,参与军机谋划。

此后十九年,吾随重耳辗转于翟、卫、齐、曹、宋、郑、楚、秦等国,尝尽流亡之苦。在齐国,重耳一度沉溺于安逸生活,不愿离去,吾与狐偃等人设计,强请其继续前行;在楚国,楚成王以诸侯之礼相待,席间问重耳:“若公子归国,将何以报我?”重耳一时语塞,吾在旁暗中示意,重耳遂答:“若晋、楚两军相遇于中原,吾将退避三舍。”此语既保全天朝颜面,又为日后晋、楚争霸埋下伏笔,楚成王亦赞重耳有君子之风。十九年的流亡岁月,不仅让吾见证了各国的兴衰荣辱,更让吾与重耳、狐偃、赵衰等人结下生死之交,也让吾对天下大势与用兵之道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公元前636年,在秦穆公的支持下,重耳率部归国,诛杀晋怀公及其党羽,登基为晋文公。文公即位后,励精图治,整顿朝纲,重用流亡期间追随左右的贤才。吾因多年辅佐之功,被任命为中军元帅,执掌晋国兵权。彼时晋国军队编制混乱,战斗力薄弱,吾上任后,首先推行军事改革:将全国军队扩编为上、中、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人,由六卿分别担任;明确各级军官职责,加强军纪训练;改革兵器制造,推广强弓硬弩与重装甲胄。经过数年整顿,晋国军队战斗力大增,成为中原地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城濮扬威:一战定霸中原

文公即位之初,楚国势力正盛,先后征服鲁、陈、蔡、郑等国,大有北上中原、称霸诸侯之势。公元前632年,楚国围攻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文公召集群臣商议,狐偃建议:“楚虽强,但树敌众多,我们可联合齐、秦两国,共同对抗楚国。”吾则补充道:“宋乃中原重要诸侯国,若弃之不救,不仅会失去诸侯的信任,还会让楚国势力进一步扩张。但直接与楚国交战,又违背了文公当年‘退避三舍’的承诺,恐失人心。不如先攻打曹、卫两国——曹、卫乃楚国的盟国,楚国必率军来救,如此便可解宋国之围,同时也能兑现‘退避三舍’的诺言。”文公采纳了吾之策,遂下令出兵攻打曹、卫。

晋军所向披靡,很快便攻占了曹、卫两国都城。楚成王见形势不利,下令楚军统帅子玉撤军,但子玉刚愎自用,不愿无功而返,反而率领楚军主力北上,寻求与晋军决战。两军在城濮相遇,文公念及当年楚国之恩,下令晋军后退九十里(一舍为三十里),兑现了“退避三舍”的承诺。此举不仅赢得了诸侯的赞誉,更使楚军将士产生轻敌之心。

决战前夕,吾通宵达旦谋划战术,针对楚军兵力部署的弱点,制定了“诱敌深入、分而击之”的作战方案。楚军分为左、中、右三军,其中右军由陈、蔡两国军队组成,战斗力最弱;左军由楚国贵族子西率领,较为精锐;中军则由子玉亲自指挥,是楚军的核心力量。吾决定先集中兵力攻打楚军右军,再相机击破左军,最后围攻中军。

决战当日,天色微明,晋军下军副将胥臣率领一部兵力,驾着蒙上虎皮的战车,突然冲向楚军右军。陈、蔡两国军队见“猛虎”扑来,吓得魂飞魄散,纷纷弃阵而逃,楚军右军瞬间崩溃。随后,吾下令中军与上军假装败退,引诱楚军左军追击。子玉果然中计,下令左军全力追击晋军。待楚军左军进入晋军预设的埋伏圈后,吾亲自率领中军主力反击,同时命上军回师夹击,楚军左军腹背受敌,很快便被击溃。子玉见左、右两军皆败,大势已去,只得率领中军狼狈后撤。城濮之战,晋军大获全胜,歼灭楚军主力数万人,缴获战车千乘。

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周天子派使者册封文公为“侯伯”,晋国正式确立了中原霸主的地位。而吾因在城濮之战中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成为诸侯公认的一代名将。有人问吾:“城濮之战,晋军以少胜多,将军何以能如此精准地把握战机?”吾答曰:“用兵之道,在于知己知彼。吾早已派人打探楚军虚实,深知子玉刚愎、陈蔡军弱,故能对症下药。更重要的是,晋军上下同心同德,文公贤明,诸将用命,此乃取胜之根本。”

城濮之战后,晋国声威大振,周边诸侯纷纷归附。吾继续辅佐文公,制定“联秦制楚、安抚诸侯”的国策,进一步巩固晋国的霸主地位。在军事上,吾注重军队建设与边防巩固,在晋国边境修筑要塞,训练边军,防范秦、楚两国的入侵;在政治上,吾建议文公尊重周天子,维护礼乐制度,以“尊王攘夷”为旗帜,团结中原诸侯,共同抵御蛮夷入侵。文公对吾言听计从,晋国国力日益强盛。

崤山设伏:痛击秦国野心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病逝,太子驩即位,是为晋襄公。文公之死,让蛰伏已久的秦国看到了染指中原的机会。同年冬天,秦穆公不顾百里奚、蹇叔等贤臣的劝阻,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领率军偷袭郑国。秦军途经晋国边境时,并未向晋国借道,此举违反了春秋时期“师出有名、借道有礼”的惯例,也暴露了秦国觊觎中原的野心。

当时,吾正在晋国边境巡视,得知秦军过境的消息后,立刻返回都城,向晋襄公进谏:“秦穆公不听贤臣之言,趁我国有国丧之机,偷袭郑国,此乃不义之举。秦军劳师远征,必然疲惫不堪,郑国若有防备,秦军必无所获。我军若在崤山设伏,必能大败秦军,既能挫败秦国的野心,又能巩固我国的霸主地位。”晋襄公初登王位,犹豫不决,问道:“文公刚逝,我国正处于国丧期间,此时用兵,是否不妥?”吾反驳道:“敌国来犯,岂能因国丧而坐视不理?若纵容秦军得逞,中原诸侯必轻视晋国,霸主地位将岌岌可危。为了晋国的长治久安,必须出兵阻击秦军!”

在吾的极力劝说下,晋襄公最终采纳了吾之策,任命吾为统帅,率领晋军主力前往崤山设伏。崤山位于今河南洛宁西北,地势险要,山高谷深,是秦军返回秦国的必经之路。吾亲自勘察地形,将晋军主力部署在崤山两侧的高地,同时命人堵塞山谷出口,准备对秦军实施瓮中捉鳖。

公元前627年春,秦军偷袭郑国未果,只得回师。当秦军进入崤山山谷时,早已埋伏在此的晋军突然发起攻击。晋军居高临下,箭如雨下,滚石、擂木不断从山坡上滚落,秦军猝不及防,乱作一团。山谷狭窄,秦军战车无法展开,士兵们互相踩踏,死伤无数。孟明视等将领试图组织反击,但在晋军的猛烈攻势下,根本无济于事。经过一天的激战,秦军全军覆没,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领被俘。

崤山之战的胜利,再次彰显了晋国的军事实力,也沉重打击了秦国的扩张野心,使秦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敢东进中原。捷报传回晋国,举国欢腾,晋襄公亲自到郊外迎接吾与将士们凯旋。然而,就在此时,晋襄公的母亲文嬴(秦穆公之女)却出面干预,劝晋襄公释放孟明视等三位秦将,理由是“秦、晋两国本是姻亲,不应结怨过深”。晋襄公耳根子软,竟听从了文嬴的建议,下令释放了三位秦将。

吾得知消息后,怒不可遏。当时吾正在家中处理军务,听闻秦将已被释放,立刻驱车赶往宫中,见到晋襄公后,不顾君臣礼仪,直言进谏:“将士们浴血奋战,才俘获了秦军主将,您却因为妇人之言而将他们释放,这无疑是放虎归山!日后秦军必定会卷土重来,晋国将面临更大的祸患!”盛怒之下,吾甚至忘了摘下头盔,用手中的兵器敲击地面,发泄心中的不满。晋襄公此时才幡然醒悟,连忙派人去追赶,但孟明视等人早已渡过黄河,逃回了秦国。

事后,吾冷静下来,意识到自己在朝堂之上失了君臣之礼,虽说是为了晋国的利益,但毕竟违背了纲常。于是,吾主动向晋襄公请罪:“臣昨日在朝堂之上,情绪激动,失礼于君王,恳请君王治罪。”晋襄公心中虽有不快,但念及吾功高盖世,且确实是为了国家着想,便赦免了吾的罪责,说道:“此事朕亦有过错,若不是朕听从妇人之言,也不会放走秦将。将军为国操劳,忠心可嘉,何罪之有?”

吾深知晋襄公虽赦免了吾,但君臣之间已产生了隔阂。吾一生忠于晋国,向来以“君臣同心”为念,如今却因一时之怒而失了君臣之礼,心中倍感愧疚。此后,吾行事更加谨慎,却也始终坚守原则,只要是对晋国有利之事,依然会直言进谏。

沙场殒身:孤臣的最后抉择

崤山之战后,秦穆公并未善罢甘休,反而更加坚定了复仇的决心。他重用孟明视,让其主持军事,积极备战,准备向晋国发动反攻。公元前627年秋天,狄人趁晋国刚刚与秦国交战、兵力疲惫之机,大举入侵晋国边境。晋襄公任命吾为统帅,率军抵御狄人。

此时的吾,心中既有对晋国的忠诚,也有对自己失礼于君王的愧疚。吾深知,作为一名臣子,不仅要为国家立下战功,更要维护君臣之道。崤山之战后,吾虽被赦免,但心中的负罪感却日益沉重。吾暗下决心,要在这场与狄人的战争中,以死明志,既报答晋国的知遇之恩,也弥补自己此前的过失。

两军在箕地(今山西蒲县东北)相遇。狄人勇猛善战,且熟悉地形,晋军初战并不顺利。吾亲自到前线视察军情,分析狄军的作战特点,制定了“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术。吾下令晋军主力后撤,故意示弱,引诱狄军追击。狄军果然中计,倾巢而出,追击晋军。待狄军进入晋军预设的埋伏圈后,吾下令全军反击,晋军将士奋勇杀敌,狄军阵脚大乱。

激战中,吾身先士卒,率领亲兵冲入狄军阵中。吾手持长戈,奋勇杀敌,所到之处,狄军士兵纷纷倒地。然而,吾却没有穿戴盔甲,身边的侍卫劝道:“将军乃三军统帅,不可轻易涉险,请速速穿上盔甲!”吾摇了摇头,说道:“吾此前失礼于君王,虽蒙赦免,但心中有愧。今日之战,吾当以死明志,以身殉国,方能报答君王的信任与晋国的养育之恩!”说罢,吾更加奋勇地冲向敌阵。

狄军见吾身无盔甲,且勇猛异常,纷纷将矛头指向吾。吾虽武艺高强,但寡不敌众,身上多处受伤,鲜血染红了战袍。身边的亲兵一个个倒下,吾也渐渐体力不支。但吾始终没有退缩,依然挥舞着长戈,与狄军拼死搏斗。最终,吾力竭战死,倒在了疆场之上。

吾死后,晋军将士悲愤交加,士气大振,纷纷高喊着“为元帅报仇”的口号,向狄军发起了最后的冲击。狄军在晋军的猛烈攻势下,全线溃败,晋军大获全胜,不仅击退了狄人的入侵,还俘获了狄人的首领。

捷报传回晋国,晋襄公悲痛欲绝。他亲自为吾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追赠吾为“中军元帅、辅国大将军”,并对群臣说:“先轸将军一生忠于晋国,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城濮之战定霸中原,崤山之战痛击秦军,箕地之战力退狄人,将军之功,彪炳史册。如今将军以身殉国,是晋国的巨大损失!”为了纪念吾,晋襄公还下令将吾的灵位供奉在晋国宗庙之中,让后人永世祭奠。

忠魂不灭:春秋乱世的铁血回响

吾一生戎马,历经晋献公、文公、襄公三朝,见证了晋国从内乱迭起到称霸中原的全过程。回首往事,吾无愧于心,无愧于晋国,更无愧于天下苍生。

吾之谋略,皆为安邦定国。城濮之战,吾以“退避三舍”之名,行“诱敌深入”之实,既兑现了承诺,又击败了强敌,使晋国确立了霸主地位;崤山之战,吾识破秦国的野心,设伏崤山,大败秦军,巩固了晋国的中原霸权;箕地之战,吾面对狄人的入侵,临危受命,以死明志,保卫了晋国的边境安宁。吾深知,战争是手段,而非目的,吾毕生所求,不过是“以战止战”,让中原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吾之忠诚,天地可鉴。自追随晋文公以来,吾始终不离不弃,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始终坚守着对晋国的忠诚。文公流亡期间,吾随其辗转各国,尝尽艰辛;文公即位后,吾辅佐其整顿朝纲,强军富国;襄公即位后,吾继续为晋国操劳,直言进谏,哪怕得罪君王,也绝不违背自己的原则。吾之忠,不是愚忠,而是忠于晋国的百姓,忠于天下的太平。

吾之遗憾,在于一时之怒失了君臣之礼。崤山之战后,吾因晋襄公释放秦将而怒不可遏,在朝堂之上失礼于君王,虽为国家利益,却也违背了纲常。虽然后来晋襄公赦免了吾,但吾心中始终存有愧疚,最终选择以死明志。或许,这便是吾作为一名孤臣的宿命——为了国家,可以舍弃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与名誉。

如今,吾魂归九天,回望春秋乱世,诸侯争霸,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失所。吾深知,晋国的霸权并非永恒,天下的太平也并非易事。但吾相信,吾的所作所为,必将为后人所铭记。吾的兵法谋略,将为后世将帅所借鉴;吾的忠诚爱国,将为后世臣子所敬仰;吾的铁血丹心,将为春秋乱世留下一抹永不磨灭的亮色。

吾愿以吾之死,告诫后人:国之强盛,在于君臣同心、上下同德;将之使命,在于守土安邦、以战止战;臣之忠诚,在于直言进谏、坚守原则。愿晋国后人能铭记吾之教诲,励精图治,永葆晋国的强盛;愿天下诸侯能放下纷争,化干戈为玉帛,让中原百姓能安居乐业;愿春秋乱世早日终结,天下能重归太平。

铁血孤臣,魂系晋土;春秋绝唱,万古流芳。吾先轸,虽死无憾矣

上一章 潘季驯 古代人物自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