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种田科举两不误
本书标签: 古代 

第三十一章 新枝抽芽

种田科举两不误

李大勇在翰林院站稳了脚跟,虽公务繁忙,却总抽时间回绣坊看看。他深知娘的不易,每次回来都带着些京城的新奇点心,或是给弟弟妹妹们带些笔墨纸砚,话不多,眼神里的关切却藏不住。

这日,他刚进绣坊,就见二柱正对着账本发愁。“怎么了?”李大勇走过去,拿起账本一看,原来是外地的客商订了大批绣品,交货期紧,绣坊的人手有些跟不上。

“我跟娘说了,要不推掉些,可娘说都是老主顾,不好驳面子。”二柱挠挠头,“我正想去找几个临时绣娘,又怕手艺不过关,砸了咱们的招牌。”

李大勇想了想:“我认识几个江南来的绣娘,她们的苏绣很有名,我去问问愿不愿意来帮忙。”

果然,没过几日,李大勇就带了三位江南绣娘来。她们的苏绣细腻灵动,正好和赵茹的京绣互补。赵茹让阿莲跟着学苏绣的针法,自己则教她们京绣的盘金技巧,绣坊里一时百花齐放,连订单都多了几成。

二丫也到了说亲的年纪。尚书府的千金感念当年的情谊,特意来做媒,说的是国子监一位姓陈的监生,家世清白,学问也好。

赵茹却不急,拉着二丫的手问:“你自己愿意吗?”

二丫脸一红,小声说:“娘觉得好,就好。”

“傻孩子,婚姻是你自己的事,得你愿意才行。”赵茹笑着说,“我让你哥哥约他来家里吃顿饭,你自己看看,合不合心意。”

见面那天,陈监生穿着青布长衫,举止儒雅,看到二丫时,眼神里带着真诚的欣赏,还特意夸她绣的“兰草帕子”清雅脱俗。二丫虽害羞,却也看出他是个实诚人,心里悄悄松了口气。

亲事就这么定了下来,婚期定在来年春天。二丫忙着绣自己的嫁妆,却总在绣到鸳鸯时红了脸,阿莲在一旁打趣:“姐姐绣的鸳鸯,比画里的还恩爱呢。”

赵茹看着这一幕,心里暖暖的。她想起刚到青牛村时,二丫还是个怯生生的小丫头,如今都要嫁人了,时间过得真快。

这年秋天,小宝也到了入学的年纪。赵茹没送他去国子监,而是选了家离绣坊近的私塾,让他和寻常孩子一起读书。“读书是为了明事理,不是为了做官。”她摸着小宝的头说,“只要你踏踏实实做人,娘就高兴。”

小宝似懂非懂地点头,背着小书包蹦蹦跳跳地去了私塾,背影像只快乐的小鸟。

绣坊的生意越来越好,赵茹却把更多精力放在了“传艺”上。她开了个小课堂,免费教城里贫苦人家的姑娘学绣艺,管吃管住,只要求她们学好后,再教一个想学的人。

“手艺这东西,传下去才有价值。”她对老尚宫说。

老尚宫笑着点头:“你这是积德行善呢。我把宫里的旧绣谱都给你找来,好好教她们。”

一时间,“茹艺坊”不仅是绣品名店,更成了京城姑娘们向往的学技之所。连顺天府尹都特意送来块“匠心传艺”的匾额,挂在绣坊门口,格外醒目。

李大勇在翰林院也混得风生水起。他做事踏实,又有赵茹的绣品做人情,很快就得了上司的赏识,升了从六品的修撰。有同僚劝他纳妾,他却摇头:“我娘拉扯我们不容易,我想先好好孝敬她,婚事不急。”

这话传到赵茹耳朵里,她笑着骂:“傻小子,哪有先孝后婚的道理?遇到合适的,娘帮你做主。”

日子就像绣坊里的丝线,五颜六色,却有条不紊。赵茹每天清晨去后院侍弄花草,上午教姑娘们绣艺,下午要么研究绣谱,要么给孩子们做些针线活。傍晚时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听李大勇讲翰林院的趣事,听二柱说生意上的新鲜事,连小宝都能插上几句私塾里的笑话。

这天,赵茹正在绣一幅“五子登科”的挂屏,准备送给二丫做嫁妆。阿莲凑过来,轻声说:“娘,我也想办学堂,教村里的孩子读书,就像王秀才那样。”

赵茹放下针线,看着阿莲认真的眼神,心里一动。她想起青牛村那些没书读的孩子,想起自己当年教孩子们认字的情景。

“好啊,”她笑着点头,“等二丫嫁了人,娘就陪你回青牛村,咱们办个学堂,你当先生,我给孩子们做饭。”

阿莲眼睛一亮,用力点头,眼里的光像极了当年的赵茹。

夕阳透过窗户,洒在挂屏上,“五子登科”的图样渐渐清晰,每一针都透着期盼与暖意。赵茹知道,她的孩子们就像新抽的枝芽,已经能独自面对风雨,甚至开始孕育新的希望。而她这棵老树,只需静静扎根,看着他们枝繁叶茂,就足够了。

岁月漫长,回甘正好。

上一章 第三十章 岁月回甘 种田科举两不误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