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结束后的第二天清晨,林晚刚走进早功教室,就看到贺峻霖已经坐在了第一排。他面前摊着《播音发声学》,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见她进来,立刻举起手里的荧光笔:“林晚助教,‘胸腔共鸣’和‘喉腔共鸣’的区别,我还是有点分不清。”
林晚放下包,走到他课桌旁:“把手放在胸口,发‘啊’音,感觉到震动就是胸腔共鸣。” 她示范着发出声音,指尖轻轻点了点自己的锁骨,“喉腔共鸣在这里会更明显。”
贺峻霖跟着试了试,眉头紧锁:“好像还是有点混。” 他忽然抬头看着她,“学姐,你能不能再示范一次?我看得仔细点。”
晨光透过窗户落在他脸上,睫毛在眼睑下投出浅浅的阴影,眼神里满是纯粹的求知欲。林晚点点头,再次示范时,能感觉到他的目光一直落在自己的脖颈处,专注得让人有些不自在。
“这次感觉到了!” 贺峻霖猛地拍手,“胸腔的震动更沉,像闷雷,喉腔的像弹珠。”
这个比喻让林晚忍不住笑了:“可以这么理解。晚上把你的练习音频发给我,我帮你听。”
“好嘞!” 贺峻霖立刻在笔记本上画了个笑脸,“谢谢学姐!”
从那天起,贺峻霖的 “请教” 变得越来越频繁。
上午的理论课刚结束,林晚的微信就会弹出他的消息,有时是段绕口令录音,配文 “学姐听听这个节奏对不对”;有时是张新闻截图,问 “这个事件的评论该用客观语调还是带点情感”。
林晚起初还会刻意等几分钟再回复,后来发现他的问题总能精准戳中课堂难点,便渐渐放下了戒备。有次她正在食堂吃饭,看到他发来的 “台风报道模拟音频”,立刻找了个安静的角落听了三遍,连标点符号的停顿都标出来反馈给他。
“学姐,你吃饭都在帮我改作业啊?” 半小时后收到他的消息,后面跟着个愧疚的表情包,“下次我错开饭点问。”
林晚看着屏幕笑了笑,回了句 “没事,正好消化”。
周中的《新闻评论》课上,老师让分析一则社会新闻。贺峻霖的发言逻辑清晰,观点犀利,还引用了林晚前一天发给她的《新闻联播》评论片段。林晚坐在助教席上,听着他把自己的观点娓娓道来,忽然有种 “自家学生长大了” 的欣慰。
课后贺峻霖凑过来:“学姐,我引用你的那段分析,没侵权吧?”
“注明出处就行。” 林晚收拾着教案,“不过你最后那个观点,加句‘据调查显示’会更有说服力。”
“收到!” 他立刻掏出手机记在备忘录里,“对了,晚上有个《新闻联播》的特别报道,讲乡村振兴的,我觉得对你做的‘基层播音’课题可能有帮助,到时候发链接给你?”
林晚愣了愣。她的课题是上周才跟张老师确定的,还没跟任何人说过。
“你怎么知道?”
“听张老师跟系主任聊天时提的。” 贺峻霖挠了挠头,“觉得你可能感兴趣。”
夕阳透过走廊的窗户,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林晚看着他手里那本翻得卷边的《新闻评论教程》,忽然意识到,这个 “顶流学弟” 是真的在认真对待专业,那些看似频繁的 “请教”,更像是一种带着分寸的靠近 —— 他从不在非学习时间打扰,从不提直播之外的私人话题,所有的联系都围绕着专业课展开。
有次周悦看到贺峻霖帮林晚搬早功用的音响,忍不住打趣:“晚晚,你俩现在可真是‘形影不离’,校园论坛都有人磕你俩的‘学术 CP’了。”
林晚正整理着音频线,闻言头也没抬:“什么 CP,就是师生。他专业底子好,又肯努力,进步快很正常。”
“是吗?” 周悦凑过来,“那他昨天为什么在图书馆帮你占座,还特意放了本《播音主持心理学》,说‘林晚助教可能会用到’?”
林晚的动作顿了顿。她确实跟贺峻霖提过最近在看这本书,没想到他记在了心上。
“同学间互相帮忙而已。” 她把最后一根音频线缠好,“别想太多。”
话虽如此,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
晚上十一点,林晚刚改完早功考勤表,手机屏幕亮了。是贺峻霖发来的《乡村振兴》报道链接,附言:“里面有段村民采访,方言转换得很自然,学姐可以看看。”
她点开视频,看着画面里记者用流利的方言和村民交流,忽然想起贺峻霖说的 “语言是桥梁”。不知不觉看完了整段报道,发现已经十二点了,犹豫了一下,还是回了句 “谢谢,很有启发”。
几乎是立刻收到了回复:“没打扰你睡觉吧?我设了消息免打扰,看到再回就行。”
林晚看着屏幕笑了笑,放下手机时,忽然觉得这个 “勤奋好学” 的顶流学弟,好像已经成了自己生活里的一部分。那些曾经的顾虑和戒备,在一次次专业的交流中,渐渐被一种莫名的默契取代。
窗外的月光洒在书桌上,照亮了贺峻霖送的那本《播音主持心理学》,扉页上有他用铅笔写的小字:“学姐说,理解听众才能做好传播。”
林晚翻开笔记本,在新的一页写下:“贺峻霖,胸腔共鸣练习有进步,继续保持。”
或许,这样的 “请教”,也没什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