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课的琅琅书声里,总夹杂着些不和谐的私语。林微把英语单词本立起来挡住脸,却挡不住后排传来的 “走后门”“抄答案” 之类的碎语。
这些话像细小的针,从全市模考后就没断过。有人说她爸给校长塞了钱,有人说她偷了张倩倩的笔记,甚至还有人编造出 “她请校外老师代考” 的荒唐谣言。
王浩气得把笔摔在桌上:“太过分了!他们凭什么这么说你?我去找他们理论!”
“坐下。” 林微按住他的胳膊,指尖冰凉,“越解释越乱。”
她知道这些流言的源头 —— 无非是有人嫉妒她的进步,又找不到合理的解释,便用恶意揣测来平衡自己的落差。前世她就是因为太在意别人的眼光,才活得拧巴又辛苦。
“可也不能让他们这么污蔑你啊。” 王浩攥着拳头,指节发白。
林微翻开数学错题本,笔尖在一道导数题上划过:“等下次月考成绩出来,他们自然就闭嘴了。”
话虽如此,流言蜚语还是像藤蔓一样蔓延。食堂打饭时,总有人故意撞她的餐盘;走廊里遇见,背后会传来一阵哄笑;甚至有低年级的学生扒着窗户看她,像看什么稀奇动物。
陈阳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一次自习课,他悄悄递来一张纸条:“别理他们,一群跳梁小丑。”
林微回了个笑脸,心里却泛起一丝暖意。原来真的有人,会不问缘由地相信你。
周五的全校大会上,校长突然点名让林微上台分享学习经验。
“林微同学这次全市模考取得了优异成绩,” 校长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操场,“大家肯定很想知道她的学习方法,下面请她给大家讲讲。”
聚光灯突然打过来,林微的心跳漏了一拍。台下黑压压的人群里,她看见有人在偷笑,有人在交头接耳,李婷甚至故意举起手机对着她。
深吸一口气,她走上主席台。校服裙摆被风吹得轻轻扬起,手里紧紧攥着那张写满要点的纸条。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 她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出,清晰而稳定,“如果非要说的话,就是三个字:做、改、悟。”
台下安静下来,连那些准备看笑话的人都竖起了耳朵。
“做,就是多做题,但不是盲目刷题。” 林微举起手里的习题册,封面上写着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我只做近五年的高考题和名校模拟题,因为这些题最贴近考点。”
她翻到其中一页,上面用荧光笔标着不同颜色:“红色是必考题,蓝色是易错题,黑色是创新题,针对性练习效率更高。”
“改,就是改错题。” 林微又拿出自己的错题本,举起来展示给大家看,“我的错题本会标注错误原因,比如这道题,我写着‘计算失误,忘记开平方’,下次遇到就会特别注意。”
台下传来一阵低低的惊叹。那本错题本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贴满了便利贴,边缘都磨得起了毛。
“最后是悟。” 林微的目光扫过全场,语气坚定,“做完题要总结规律,比如数学的函数题,其实就那几种考法;物理的大题,都能拆解成基础模型。把每道题变成自己的武器,才能真正进步。”
她顿了顿,看向那些曾经质疑她的人:“我知道有人怀疑我的成绩,觉得我是走了捷径。但我想说,高考这条路,从来没有捷径可走。你付出的每一分钟,做过的每一道题,都会在试卷上给你答案。”
话音落下,台下先是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王浩站在班级队伍最前面,用力地拍着手,手掌都红了。陈阳看着主席台上的女孩,眼里闪着明亮的光。
连校长都没想到她能讲得这么好,带头鼓起了掌。
走下台时,林微感觉后背的衣服都湿透了。但心里却前所未有的轻松,像卸下了千斤重担。
“说得太好了!” 王浩凑过来,一脸崇拜,“刚才李婷的脸都绿了。”
林微忍不住笑了。原来直面质疑,比逃避要痛快得多。
大会结束后,流言蜚语果然少了很多。有人主动来问她题,有人在走廊里遇见会笑着打招呼,连食堂阿姨打饭时都给她多舀了勺肉。
“我就说你能行。” 陈阳递过来一瓶水,语气里带着骄傲,“那些谣言不攻自破了吧。”
“谢谢。” 林微接过水,瓶身上还带着他的体温,“也谢谢你一直相信我。”
陈阳的耳朵红了,挠挠头:“我只是…… 只是觉得你不是那样的人。”
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并肩走在回教室的路上,谁都没有说话,却有种默契在悄悄流淌。
回到家,母亲拿着手机走进来,屏幕上是学校公众号的推文,标题是 “学霸林微的逆袭之路”,配着她在主席台上分享经验的照片。
“好多家长给我打电话,问你用的什么习题册呢。” 母亲笑得合不拢嘴,“咱们微微现在是小名人了。”
林微看着照片里那个从容自信的自己,突然觉得那些曾经让她辗转难眠的流言,不过是成功路上的小石子。踢开它们,才能走得更远。
她翻开笔记本,在扉页添了一行字:“与其用时间去辩解,不如用成绩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