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舞》后期制作进入收尾阶段时,林溪正趴在剪辑室的桌子上,对着一帧傩舞面具的特写反复调整色调。窗外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来,在她散落的发丝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桌角的咖啡已经凉透,旁边堆着的几版海报样稿,都被她用红笔圈出了修改意见。
“公益宣传这块,还是差点火候。”岳雨婷推门进来,手里捏着份推广方案,眉头皱得很紧,“咱们工作室刚起步,影响力有限,光靠业内转发,很难让年轻人注意到这些老手艺。”
林溪抬起头,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她知道岳雨婷说得对。《寻舞》的受众大多是关注非遗的中老年群体,如何让Z世代愿意坐下来,看一部没有流量明星、没有狗血剧情的纪录片,是眼下最棘手的问题。
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是个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措辞简洁却带着诚意:“林溪老师您好,我是肖战工作室的执行经纪。肖战先生偶然得知《寻舞》项目,非常敬佩您的坚持,希望能尽绵薄之力,不知是否方便通个电话?”
林溪握着手机的手指顿了顿,以为是诈骗信息,直到看到对方附上的工作室资质证明,才惊得差点把手机掉在地上。“肖战?”她抬头看向岳雨婷,声音都有些发飘。
岳雨婷凑过来看了短信,眼睛瞬间瞪得溜圆:“真的假的?他怎么会知道《寻舞》?”
电话接通时,林溪的心跳还没平复。肖战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温和却带着力量:“林老师,我是肖战。前阵子在陈添祥老师那里看到《寻舞》的片花,被里面的银饰舞打动了——我外婆以前也会绣类似的纹样,可惜我没学。”
他的语气里带着真诚的遗憾:“现在的年轻人总觉得传统离自己很远,其实不是的。您愿意花这么多精力做这件事,特别了不起。如果需要宣传,我和王一博都很乐意帮忙。”
“王一博也……”林溪的话卡在喉咙里,惊讶得说不出完整的句子。
“我们刚合作完一部关于传统文化的戏,对这些老手艺有种特别的情结。”肖战的声音里带着笑意,“一博说,他可以试着用街舞融合傩舞的动作,拍支短片,说不定能让年轻人觉得‘原来传统这么酷’。”
挂了电话,林溪还愣在原地,手里的手机烫得像团火。岳雨婷已经激动得在剪辑室里转圈:“我的天!肖战和王一博!他们俩的国民度,足以让《寻舞》破圈了!这可不是简单的流量加持,是真正懂行的人在帮忙!”
三天后,三人团队在京郊的摄影棚碰面。肖战穿着简单的白T恤,袖口卷到肘部,露出小臂上刚拍完戏留下的浅淡疤痕;王一博戴着鸭舌帽,手里拿着个平板,上面是他画的街舞与傩舞融合的动作草图,线条利落得像他的舞姿。
“林老师,您看这个思路可行吗?”王一博把平板递给林溪,语气里带着点年轻人的认真,“我想在短片里加段‘对话’——我跳现代街舞,镜头切到《寻舞》里罗老爹的傩舞,最后两个影子在墙上重合,寓意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林溪看着草图上标注的动作轨迹,忽然想起自己在速写本上画的傩舞分解图,忍不住笑了:“您这想法,和我画动画时的思路不谋而合!”她翻开速写本,指着其中一页,“我在傩舞片段里加了手绘线条,就是想让年轻人觉得‘这古老的舞步,其实很有力量’。”
肖战凑过来看速写本,目光落在杨阿婆的银饰舞上:“我觉得可以加段独白,不用太复杂,就说‘有些东西,看起来离我们很远,其实藏在奶奶的针线里,爷爷的酒壶上,是我们血脉里的东西’。”他顿了顿,看向林溪,“您是《寻舞》的发起人,这段独白由您来说,最有分量。”
林溪的心微微一动。她一直觉得自己只是个记录者,却没想过,在这些同样关注传统的年轻人眼里,她已经成了某种意义上的“连接者”。
拍摄当天,摄影棚里的气氛格外融洽。没有明星的架子,没有刻意的寒暄,只有对创意的认真打磨。
肖战站在背景板前录独白时,身后的大屏幕循环播放着《寻舞》的片花。当镜头切到杨阿婆教孙女学舞的画面,他的声音忽然哽咽了一下,重新录了三遍才满意。“一想到这些老手艺可能真的会消失,就觉得心里发空。”他走下台时,对林溪解释道,眼眶还带着点红。
王一博的舞蹈片段,是整个短片的高潮。他穿着黑色工装裤,随着融合了傩舞鼓点的电子乐起舞——转身时手腕的拧转,分明带着罗老爹“开山步”的影子;跳跃时张开的手臂,又像极了银饰舞里银铃飞动的弧度。跳到尽兴处,他忽然摘下帽子,额头上的汗珠甩落在镜头前,眼神亮得像团火。
“这就是年轻人的表达方式。”林溪举着手机拍下这一幕,心里忽然有种莫名的感动。她想起采风时那些说“老东西没人看”的年轻人,此刻看着王一博把傩舞跳得这么“酷”,忽然明白:不是年轻人不喜欢传统,是没人用他们能懂的语言,讲好这些老故事。
三人同框的镜头拍摄时,夕阳正好透过摄影棚的天窗照进来,在他们身后拉出长长的影子。肖战提议:“我们别摆拍,就像平时聊天那样,聊聊自己和传统文化的缘分吧。”
林溪说起大学时跟傩舞传人学舞的经历,肖战聊起奶奶绣的虎头鞋,王一博则提到爷爷教他刻木剑的手艺。没有剧本,没有提词器,三个人的对话自然得像朋友闲聊,却字字透着真诚。
“其实我们做的是同一件事。”最后,林溪看着镜头,语气坚定,“不管是拍纪录片,还是跳一支融合舞,都是想告诉大家: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是能和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舞步产生共鸣的活物。”
短片的最后,屏幕上依次出现《寻舞》里的画面:杨阿婆的银冠、罗老爹的面具、年轻人们跟着学舞的身影,最后定格在“关注非遗,让舞步不停”的字幕上,背景音乐是那首融合了苗语哼唱的电子乐,清越又充满力量。
杀青时,肖战和王一博主动提出,短片不做任何商业宣传,只以个人名义发布,所有收益都捐给非遗保护基金会。“这不是为了热度,是真的想做点事。”王一博收拾东西时,头也不抬地说,语气里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执拗。
短片上线那天,林溪守在电脑前,看着播放量以惊人的速度上涨。弹幕里,年轻人的评论刷得飞快:
“原来傩舞这么酷!我要去搜完整版!”
“肖战说的‘血脉里的东西’戳到我了,明天就回家问奶奶虎头鞋怎么绣!”
“一博的舞蹈太炸了!传统和现代的碰撞,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
《寻舞》的预约观看量,在短短两小时内翻了三倍,很多高校的非遗社团都发来私信,说想组织集体观看。岳雨婷拿着数据报表冲进剪辑室,声音都在发抖:“火了!真的火了!年轻人真的开始关注了!”
林溪看着屏幕上那三个并肩而立的身影,忽然觉得眼眶很热。她知道,这支短片的意义,远不止为《寻舞》带来流量。更重要的是,它让人们看到:当青年力量与传统文化相遇,能碰撞出多么耀眼的火花。
就像短片里那两个重合的影子,一个古老,一个年轻,却在同一个时空里,跳出了同样坚定的舞步。这或许就是《寻舞》最珍贵的收获——不只寻到了即将消失的舞蹈,更寻到了让它们活下去的,新的希望。而这份希望,藏在每个愿意为传统停下脚步的年轻人心里,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