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炊烟里的童年》以20世纪90年代的乡村为底色,铺展一段被烟火气浸润的童年记忆。主角阿禾的童年,始终缠绕着灶间升起的炊烟——那是混着柴火香、新麦气与饭菜味的气息,从青砖烟囱里漫出来,漫过晒谷场的麦秸堆,漫过村头老井的石栏,漫进每个寻常日子的褶皱里。
清晨的炊烟是淡青色的,总在阿禾揉着眼睛摸向灶房时,准时裹住她的鼻尖。娘在灶台前添柴,火光映着鬓角的碎发,铁锅里的玉米粥“咕嘟”冒泡,粥香与炊烟缠在一起,成了最暖的起床铃。午后的炊烟懒洋洋的,阿禾常和伙伴们蹲在灶台后,看火星子从灶膛里跳出来,落在灰堆里亮一下就灭了,像谁撒了把碎星。
最难忘是黄昏的炊烟。夕阳把天空染成蜜色时,炊烟也变得金灿灿的,在村子上空织成薄纱。爹扛着锄头从田埂回来,鞋上沾着的泥块在门槛蹭出深色的印,阿禾就举着刚出锅的玉米饼子跑过去,饼香混着炊烟的暖,在晚风里荡出老远。
作品没有跌宕的情节,却用灶台上的铜壶、井台边的搪瓷碗、麦秸堆里的萤火虫这些细碎物象,串起乡村童年的肌理。当炊烟在记忆里淡成一缕香,那些关于家的温度、土地的馈赠、时光的柔软,反而愈发清晰——这正是每个人心底藏着的,被烟火煨暖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