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烟雨朦胧的小镇上,清晨的第一缕薄雾还未散尽,芳素便已坐在老屋的木窗前。她手中握着一把未完工的油纸伞,指尖轻触那细腻如肌肤般的竹骨架,仿佛能感受到岁月流转中的温度。
作为这一代非遗技艺的传承人,芳素的祖辈皆以制伞闻名于世。那把伞,从挑选竹子开始便需讲究至极。她常随父亲走进深山,看阳光如何穿透竹林洒下斑驳影子,只为选出枝节匀称、韧性十足的五年生毛竹。“这样的竹,才能撑起一把好伞。”父亲总这么说。
今天,她专注地打磨伞骨。每一根竹条都要削得光滑而均匀,既不能过厚显得笨重,也不能太薄失去支撑力。窗外细雨淅沥,敲打在屋檐瓦片上的声音像是一首古老曲调,与她的动作遥相呼应。少年时,她曾经觉得这样的日子枯燥无味,可如今却爱极了这种静谧中的专注——这是一种与时间对话的方式。
接下来是糊伞面。芳素用米浆将桑皮纸小心翼翼地粘贴到伞架上,一遍又一遍,直到纸张变得坚韧又透亮。这一步骤最考验耐心,稍有不慎就会让纸皱褶或撕裂,前功尽弃。但在她看来,这是整个过程中最具灵性的一部分:米浆赋予纸张呼吸的生命,而纸则承载了工匠的情感和执着。
最后一步,她拿起画笔,在伞面上勾勒出青莲绽放的模样。碧绿的荷叶间点缀着几滴露珠,宛如雨后初晴的景象。她的手腕翻转自如,笔锋刚柔并济,将江南水乡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每绘制一笔,都像是为这把伞注入灵魂,将属于家族的艺术记忆镌刻其中。
傍晚时分,芳素终于完成了一把崭新的油纸伞。月光透过半开的窗棂洒落下来,伞面泛着柔和的光泽,仿佛披上一层梦幻的纱衣。她撑开伞,举过头顶,视线穿过伞沿望向远方,那连绵的青山与蜿蜒的小河依旧如故,只不过多了一份新的守护者——那一抹由她亲手缔造的经典之美。
芳素微微一笑,仿佛听见了伞上传来的低语:它将替她去往更多地方,迎接更多的人,讲述更多关于时光与传承的故事。
苏素父亲,你做油纸伞有多少年?
父亲:我也不知道……
苏素跟父亲聊很多的事情,直到母亲叫它们两个回家了
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