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的七月,阳光灼热得几乎能把人融化。书禾站在奥运村入口处,抬手擦了擦额角的汗珠,另一只手紧握着代表团名单。作为中国外交部最年轻的处级外交官之一,这次被派来担任奥运代表团联络官,对她而言既是荣誉也是挑战。
"书处,运动员宿舍在C区,媒体中心在E区,我们需要先去确认一下明天的会议场地。"身旁的助理小林提醒道。
书禾点点头,目光扫过名单上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这些中国体育界的精英们,即将在她的协调下与国际奥委会、各国代表团进行各种交流。她深吸一口气,东京湿热的风里夹杂着各国语言,让她想起自己在日内瓦联合国总部实习的日子。
"走吧,先去熟悉一下环境。"书禾调整了一下胸前的代表团证件,迈步向奥运村内走去。
奥运村比想象中还要大,各种肤色的运动员来来往往,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兴奋混合的气息。书禾一边走一边用流利的英语、法语与遇到的各国工作人员打招呼,这是她作为外交官的本能反应。
转过一个拐角,她突然听到一阵明显带着宁波口音的中文,语气中透着焦急:"这个真的不能吃,我对花生过敏..."
书禾循声望去,看到一个身材高大的男子正对着食堂工作人员比划,对方一脸茫然。男子转身时,书禾认出了那张常在体育新闻中出现的面孔——游泳名将汪顺,里约奥运会银牌得主,这次400米混合泳的夺冠热门。
"需要帮忙吗?"书禾走上前,用英语向工作人员解释了汪顺的花生过敏情况,然后又用日语重复了一遍。工作人员恍然大悟,连连鞠躬道歉,表示会特别注意。
"太感谢了,"汪顺松了口气,转向书禾,眼中带着惊讶和感激,"没想到在这里能遇到翻译。"
书禾微笑:"我是代表团联络官书禾,外交部派来协助大家的。"她伸出手,"有任何需要都可以找我。"
汪顺握住她的手,掌心因长期训练而粗糙却温暖:"汪顺,游泳队的。刚才真是救了我一命,要是误食花生,比赛就不用想了。"
他的笑容明亮得像是能驱散东京的闷热,书禾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多看了两眼这位奥运明星——与媒体报道中严肃的形象不同,眼前的汪顺显得亲切而真实。
"你日语很好?"汪顺好奇地问。
"大学主修国际关系,选修了日语和法语,"书禾解释道,"工作需要。"
汪顺眼睛一亮:"真厉害。我英语还凑合,其他语言就..."他做了个无奈的手势,"这次来之前突击学了几句日语,结果刚才完全不够用。"
两人边走边聊,书禾得知汪顺的比赛在后天,今天主要是适应场地和调整状态。
"压力大吗?"书禾问。
汪顺的表情变得认真:"有点。上届拿了银牌,这次..."他没有说完,但书禾明白那未尽之言中的期待与压力。
"你会做得很好的。"书禾真诚地说。
分别时,汪顺突然问:"对了,书...书禾?如果明天有空,能帮我看看采访提纲吗?有个国际媒体想采访,我怕自己英语表达不清楚。"
书禾点头答应,两人交换了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