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与星的信》在夏日尾声收获了不俗的反响,甚至被选为某海边电影节的推广曲。当林悦和朴灿烈一起出席电影节闭幕式,在海边舞台上唱响这首歌时,台下的观众举着荧光棒,跟着旋律轻轻摇晃,海浪声与歌声交织,成了那个夏天最难忘的画面。
入秋后,林悦接到了母校的邀请——回音乐系给学弟学妹们做一场关于“原创音乐”的分享会。接到邀请时,她有些紧张地找朴灿烈商量:“我从来没做过分享会,怕讲不好,前辈你能不能陪我一起去?”
朴灿烈正在帮她整理《海与星的信》的乐谱,闻言立刻点头:“当然可以。其实分享会不用太正式,就跟他们聊聊你写《光斑》时的想法,还有我们一起编曲的趣事,反而更亲切。”
分享会当天,音乐系的阶梯教室坐满了人。林悦站在讲台上,看到台下熟悉的琴房方向,忽然想起自己当初在这里上课的样子。朴灿烈坐在旁边的椅子上,冲她比了个“加油”的手势,让她瞬间放松下来。
“我第一次写歌,是在学校的琴房里,”林悦拿起吉他,轻轻弹起《光斑》的前奏,“当时只是随便哼了一段旋律,没想到后来会遇到灿烈前辈,一起把它变成了一首完整的歌。”她分享了自己从不敢写歌到勇敢创作的过程,也聊了和朴灿烈一起在琴房熬夜编曲、在录音室反复打磨细节的故事,台下的学弟学妹们听得格外认真,偶尔还会发出阵阵惊叹。
问答环节,有个学妹举手提问:“学姐,你和灿烈前辈合作时,会不会因为想法不同吵架呀?”林悦笑着看向朴灿烈,他立刻接过话:“当然会有想法不一样的时候,但我们会一起试——比如她想加钢琴solo,我想加吉他扫弦,我们就两种都试试,最后选更贴曲子的那个。音乐没有绝对的对错,互相包容、互相碰撞,才能出好作品。”
分享会结束后,很多学弟学妹围上来要签名,还有人拿出自己写的曲谱,请教编曲技巧。朴灿烈耐心地帮他们分析和弦,林悦则分享自己收集灵感的小技巧——比如把日常听到的声音录下来,记在手机备忘录里。
“看到他们,就想起当初的我们。”走在校园的银杏道上,朴灿烈看着飘落的银杏叶,忽然开口,“你当初也是这样,拿着曲谱不好意思跟人请教,现在都能给别人分享经验了。”
林悦捡起一片银杏叶,夹进随身携带的曲谱本里:“都是前辈教得好。对了,我们要不要写一首关于秋天的歌?就用刚才在分享会上听到的,那个学弟哼的小调,再加点银杏叶的声音,肯定很有感觉。”
“好啊。”朴灿烈笑着点头,拿出手机录下风吹银杏叶的“沙沙”声,“这个可以当前奏的采样,再用木吉他弹主旋律,温柔又有秋天的味道。”
接下来的日子,两人一边忙着各自的工作,一边抽时间打磨这首秋日单曲。林悦负责歌词创作,把校园里的银杏道、傍晚的夕阳、分享会上的温暖,都写进了歌词里;朴灿烈则在编曲时加入了手风琴,让曲子多了几分怀旧的氛围。
单曲完成后,他们给这首歌起名叫《银杏与旧歌》,还特意回到母校的银杏道上,拍了歌曲的封面——林悦坐在银杏树下弹钢琴,朴灿烈站在旁边弹吉他,落叶飘落在他们的肩膀上,画面温柔又治愈。
《银杏与旧歌》发布当天,母校的官微特意转发了歌曲,配文写着:“从琴房走出的音乐人,用旋律记录校园的秋天。”很多校友在评论里留言,说听这首歌想起了自己的校园时光,还有人说“希望以后每年秋天,都能听到他们的歌”。
林悦看着这些评论,心里暖暖的。她转头看向正在调试吉他的朴灿烈,笑着说:“前辈,我们以后要不要每年都回学校办一次分享会?既能跟学弟学妹交流,又能收集灵感,还能写一首关于校园季节的歌,多好啊。”
朴灿烈放下吉他,走到她身边,眼里带着温柔的光:“好啊。不仅是分享会,我们还可以在这里建一个小小的音乐工作室,帮助更多喜欢音乐的学生实现梦想。就像当初有人帮我一样,我们也把这份温暖传下去。”
林悦用力点头,心里充满了期待。她知道,音乐不仅是他们之间的约定,更是一份可以传承的温暖。在未来的岁月里,他们会继续用旋律记录季节、记录故事,也会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人追逐音乐梦想——这是属于他们的,最动人的传承。
夕阳下,银杏叶还在轻轻飘落,琴房里传来熟悉的《光斑》旋律,一切都像最初那样美好,却又多了几分岁月沉淀的温暖。他们的音乐故事,还在继续,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