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如今已是长安城内声名远播的高僧,他自幼出家,潜心修行,学识渊博,慈悲为怀,深受百姓爱戴。
接到李世民的旨意后,他便开始着手准备水陆大会的各项事宜。
消息传到承香殿,李知之心中一动。
她想起了十二年前在天宫寺遇到的那个温和的少年和尚,想起了他说过的“万物有灵,皆应珍惜”,也想起了他眉宇间的沉静与坚定。
这些年,她偶尔也会听到关于玄奘的传闻,知道他一直在潜心修行,弘扬佛法。
水陆大会举办的这一日,化生寺内人山人海,香火鼎盛。
李知之借着为百姓祈福的名义,跟着长孙皇后一同前往。
她穿着一身素雅的宫装,混在人群中,目光却始终追随着玄奘的身影。
如今的玄奘法师,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清瘦的少年,他身形挺拔,眉目间更添了几分沉稳与睿智。
他站在法坛之上,手持佛珠,诵经声清润悠扬,传遍了整个寺院,让人心生安宁。
就在大会进行到一半时,天空突然祥云汇聚,金光万丈,一道观音菩萨的虚影出现在云端。
众人见状,纷纷跪拜在地,口中高呼“观音菩萨显灵”。
观音菩萨的声音温和而庄严,传遍了整个长安城:“玄奘,你一心向佛,慈悲为怀,今有一重任托付于你。
西方天竺有大乘佛法,能超度亡灵,普度众生,你可愿前往西天拜佛求经,将大乘佛法带回东土,拯救万民于水火?”
玄奘法师闻言,心中一颤,连忙跪拜在地:“弟子愿往!纵使前路千难万险,弟子也定不辱使命,取回真经,造福苍生!”
观音菩萨点了点头,虚影渐渐消散。
等水陆大会结束后,玄奘便要启程。
李知之得知玄奘法师要去西天取经的消息后,便也要去看看。
西天取经,路途遥远,要经过山川河流,要遭遇妖魔鬼怪,他想亲自去看看!
她可以借着这个机会,离开皇宫,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经历那些只在传说中听过的事情。
当晚,李知之便找到了李世民,直言自己想要跟随玄奘一同前往西天取经。
“胡闹!”李世民闻言,勃然大怒,一拍龙椅,“西天之路凶险万分,妖魔鬼怪横行,连成年男子都未必能平安抵达,你一个娇生惯养的公主,去了岂不是白白送命?”
“父皇,女儿不怕!”李知之挺直了腰板,眼神坚定,“这些年女儿一直练剑,有自保之力。
而且女儿也想出去看看,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百姓的生活。”
“不行!”李世民态度坚决,“朕绝不可能让你去冒这个险!你是大唐的宁安公,你的职责就是留在宫中,平安顺遂地生活,而不是去闯那刀山火海!”
“父皇!”李知之还想争辩,却被李世民厉声打断。
“来人!”李世民怒喝一声,“将宁安公主带回承香殿,禁足三月,没有朕的旨意,不许她踏出殿门半步!”
宫女们不敢违抗,连忙上前,想要扶起李知之。
李知之看着李世民怒气冲冲的脸,心中满是委屈与不甘,却也知道多说无益。
她甩开宫女的手,转身快步走出了大殿,眼角的泪珠终究还是忍不住滚落下来。
回到承香殿后,李知之便被禁足了。
殿外布满了李世民安排的暗卫,日夜监视着她的一举一动,不许她离开殿门半步。
李知之心中焦急,她知道玄奘不久后就要出发了,若是错过了这次机会,她不知道还要等多久才能离开皇宫。
可奇怪的是,这些暗卫虽然看得紧,却似乎并没有真的阻止她的意思。
一日深夜,李知之换上早已备好的宫女服饰,小心翼翼地避开巡逻的侍卫,来到殿门处。
她本以为会遇到阻拦,可没想到,守在殿外的暗卫只是看了她一眼,便装作没看见,任由她翻墙而出。
李知之心中疑惑,却也来不及细想,趁着夜色,快步朝着化生寺的方向跑去。
化生寺内一片寂静,只有几处禅房还亮着灯火。
李知之避开守寺的僧人,悄无声息地潜入寺中,凭着记忆找到了玄奘法师的禅房。
她没有立刻上前,而是躲在一旁的大树后,耐心等待。
约莫过了一个时辰,禅房的门开了,玄奘法师提着水桶,朝着寺后的水井走去。
他要在出发前,最后打理一下自己的禅房。
就在玄奘法师弯腰准备打水时,一道黑影突然从树后窜出,一柄长剑的剑柄猛地抵住了他的后背。
“别动!”一个清冷的女声在身后响起,带着几分威胁的意味。
玄奘心中一惊,浑身紧绷,缓缓转过身来。
月光下,他看清了眼前人的模样,不由得愣住了:“公主殿下?你这是干什么?” 眼前的少女穿着一身宫女的服饰,脸上蒙着一块黑布,只露出一双明亮而锐利的眼睛,正是被禁足在宫中的宁安公主李知之。
此刻她手中握着一柄长剑,剑柄依旧抵在玄奘法师的身前,眼神中带着几分危险的气息。
“没什么。”李知之收回剑柄,声音依旧清冷,“只是听说和尚你近日就要出发去西天取经了?”
玄奘松了口气,却依旧不解地看着她:“殿下深夜潜入寺中,就是为了问这件事?”
“当然不是。”李知之挑了挑眉,语气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霸道,“我要跟你一起去西天取经。”
玄奘闻言,连忙摆手:“殿下万万不可!西天之路凶险万分,并非儿戏,殿下金枝玉叶,怎能去受那份苦?而且陛下也不会同意的。”
“你管我。”李知之打断他的话,“你只需记住,三日后清晨,你出发后,在城外的十里坡等我。
若是你敢不等,或者敢告诉别人,那你就等着我的报复吧。”
她说完,不等玄奘反应,便身形一闪,如同鬼魅般融入了夜色之中,只留下玄奘站在原地。
离开化生寺后,李知之并没有立刻回宫。
她从寺外的马厩牵了一匹快马,翻身上马,朝着长安城外的郊外跑去。
她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好好梳理一下自己的思绪。
马儿在夜色中疾驰,风从耳边呼啸而过,吹起了她的发丝。
李知之迎着风,心中的郁闷与烦躁渐渐消散了不少。
来到郊外的一座小山丘上,李知之翻身下马,任由马儿在一旁吃草,自己则走到山丘顶端,静静地看着天上的圆月。
今晚的月亮格外圆,格外亮,清冷的月光洒在大地上,像是给万物镀上了一层银霜。
看着这轮圆月,李知之不由得想起了这几日总会做的那个梦。
梦里一片混沌,什么都看不清,只有一个苍老而威严的声音在耳边回响:“你身上有天命在身,需西行一趟,解救众生,了结三千年轮回之劫。”
每次从梦中醒来,李知之都觉得荒诞不已。
她是大唐的宁安公主,哪里有什么天命在身?解救众生?了结轮回之劫?这些都是无稽之谈。
她只当是自己太过向往,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当她站在这月光下,想起玄奘即将西行取经,那个梦中的声音又一次在耳边响起:“去看看外面的百姓吧,看看他们的苦难,你便会明白,何为天命,何为责任。”
李知之皱了皱眉,心中的疑惑越来越深。
她转头看向不远处的长安城,城中灯火通明,一片繁华。
可她也听宫女们说过,城外的有些州县,百姓的生活并不如意,有的饱受战乱之苦,有的深受病痛折磨。
或许,那个声音说得对,她应该去看看,看看宫墙之外的真实世界,看看那些所谓的“苦难”。
如果真的如梦中所说,她有能力去帮助那些百姓。
李知之站在山丘上,望着天上的圆月,心中渐渐有了决定。
长安城外的官道上,尘土飞扬。
玄奘身着锦襕袈裟,骑着李世民御赐的白马,正缓缓向西而行。
前一日,李世民在皇宫大殿亲自为他送行,不仅认他做了御弟,赐号“三藏”,还将通关文牒、紫金钵盂递到他手中,反复叮嘱:“御弟此去,路途遥远,妖魔鬼怪横行,务必保重自身,早去早回,将大乘佛法带回东土。”
玄奘法师躬身谢恩,眼中满是坚定:“陛下放心,弟子定不辱使命。”
而此时的太极宫承香殿内,李知之正陪着长孙皇后坐在窗边,亲手为她剥着刚送来的石榴。
这几日,她一改往日的焦躁,每日都缠着长孙皇后,陪她说话、赏花、打理花草,模样温顺得不像话。
长孙皇后只当她是禁足之后收了心性,心中欣慰,却不知这是李知之的缓兵之计。
“母后,这石榴真甜,您多吃几颗。”李知之将剥好的石榴籽放进玉碗里,递到长孙皇后面前,眼底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不舍。
她知道,今日便是玄奘西行出发的日子,也是她离开皇宫的时刻。
长孙皇后笑着接过玉碗,拿起一颗石榴籽放进嘴里,点了点头:“确实甜。知之,这几日你倒是安分了不少,不再提出宫的事了?”
李知之心中一动,脸上却依旧带着笑容:“母后,女儿之前是一时糊涂,如今想通了,皇宫里挺好的,女儿就在这里陪着您和父皇。”
长孙皇后欣慰地摸了摸她的头:“你能这样想就好。母后只盼你平安顺遂,其他的都不重要。”
待到午时,长孙皇后有些困倦,靠在软榻上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