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后,六个人的排练节奏明显加快
每天放学后,他们都会第一时间冲进活动室,把《琴语》的旋律一点点打磨出来
聂玮辰这里的节奏有点紧
聂玮辰停下弓,眉头微皱
聂玮辰我觉得可以加一点滑音,让情绪更流动
张桂源那我吉他的和弦可以改成挂留和弦,让它更有张力
张桂源点点头
陈思罕我来试一下钢琴的伴奏
陈思罕坐在电子琴前,手指轻轻敲出几个音符
陈思罕这样是不是更温暖一些?
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调整,从和弦走向到节奏型,从间奏到尾奏,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
杨博文负责记录每一次改动,左奇函则时不时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创意
排练间隙,张函瑞突然说
张函瑞对了,我爸的朋友在文化宫工作,他说可以帮我们联系一个录音棚,免费给我们录个小样
“真的吗?”所有人都兴奋起来
张函瑞不过只有半天时间
张函瑞补充道
张函瑞而且需要我们自己带设备
聂玮辰那我们得提前准备好
聂玮辰看向那把小提琴
聂玮辰特别是这把琴,一定要好好保养
为了这次录音,他们特意请音乐老师来听了一遍
老师耐心地指出了几处可以改进的地方,还教了聂玮辰几个弓法技巧,让小提琴的音色更加丰富
录音那天,六个人早早地来到录音棚
面对专业的设备,他们既紧张又兴奋
录音师准备好了吗?
录音师问
“准备好了!”六个人异口同声地回答
第一遍演奏,因为紧张,他们的配合有些生硬
但随着逐渐进入状态,音乐开始流动起来
聂玮辰的小提琴像在诉说着一段温暖的故事,张桂源的吉他为这段故事铺陈了底色,陈思罕的钢琴增添了情感的层次,而其他三人的和声则像阳光一样洒在每一个音符上
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录音棚里安静了几秒钟,然后录音师竖起了大拇指
录音师太棒了!
走出录音棚,六个人相视一笑,心中都明白,他们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回到学校,他们把录音小样发给了音乐老师
第二天,老师告诉他们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文化宫的负责人听了他们的小样后,决定把他们的专场演出时间延长一倍
杨博文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多演奏几首歌
杨博文推了推眼镜
杨博文或许我们可以再准备一首新歌?
左奇函好主意!
左奇函眼睛一亮
左奇函就写我们录音棚的经历,名字叫《第一次》怎么样?
六个人再次围坐在一起,开始构思新歌的旋律
窗外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就像为这段逐光旅程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