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顶流与他的素人先生
本书标签: 现代  原创双男主小说  双男主CP   

第十二章 京华书韵 岁月同栖

顶流与他的素人先生

回到北京时,秋意已漫过护城河的堤岸。逸心书店的银杏树叶开始泛黄,风过时簌簌落在青石板上,像谁抖落了一叠碎金。沈逸寒推开书店木门的瞬间,闻到熟悉的樟木香气——王爷爷果然来过,书架第三层新添了排线装书,书脊上的墨迹还带着未干的润意。

“回来啦?”王爷爷正坐在临窗的藤椅上,手里摩挲着个紫檀木的书镇,“傅小子没跟你一起?”

“他回剧组补拍镜头了,说傍晚过来。”沈逸寒放下行李箱,指尖抚过书架上那本新到的《竹谱详录》,封面上的竹影在光里晃动,像极了苏州藏书楼的窗格,“您把《金石录》放哪儿了?上次看到‘东武赵明诚妻李氏’那卷。”

“在里间书案上,”王爷爷朝后屋努嘴,“给你留着呢。对了,你沈爷爷的学生送了批桑皮纸来,说是照着古法抄的,正适合修那本《金刚经》残卷。”

里间的书案比往日整洁了许多,砚台里的墨锭换了新的,是徽墨里的“松烟”,磨开时带着松脂的清苦。沈逸寒铺开桑皮纸,指尖触到纸张纤维的纹理,忽然想起苏州密室里的《淳化阁帖》——原来时光真的能通过纸张传递温度,就像爷爷的手艺,隔着辈分给了他稳稳的底气。

傍晚收书时,傅严简的身影出现在巷口。他穿着件驼色风衣,手里拎着个食盒,风把他的围巾吹得猎猎作响,像面小小的旗。沈逸寒倚在门框上笑,看他三步并作两步跑过来,鞋跟踩在银杏叶上发出清脆的碎裂声。

“刚从护国寺买的豌豆黄,”傅严简把食盒塞进他手里,掌心的温度透过木盒传过来,“王爷爷在吗?我带了他爱吃的驴打滚。”

“在后院晾书呢。”沈逸寒掀开食盒,豌豆黄的甜香混着巷口的桂花香漫开来,“补拍顺利吗?导演没刁难你?”

“托你的福,”傅严简替他理了理被风吹乱的衣领,指尖扫过他左耳的红痣,“那场修复戏一条过,导演说我手里有‘墨气’。”他忽然压低声音,“其实是想你想的,一想到修书时该有的样子,就想起你在苏州翻《淳化阁帖》的神情。”

沈逸寒的耳尖红了,转身往书店里走,食盒的边角硌着掌心,却暖得让人舍不得放下。后院的竹竿上晾着排古籍,每页都用镇纸压着,王爷爷正拿着软毛刷轻轻扫去页间的灰尘。傅严简走过去帮忙,动作竟比剧组的道具师还熟练。

“小子手挺稳。”王爷爷眯着眼笑,“逸寒小时候拿毛笔都手抖,你倒像个练家子。”

“跟着逸寒学的,”傅严简把晾好的书摞整齐,“他说翻书要像给蝴蝶展翅膀,得顺着纹路来。”

沈逸寒蹲在竹筐边选桑皮纸,听见这话忽然抬头,正好撞上傅严简看过来的目光。夕阳从银杏树叶的缝隙里漏下来,在他眼里织成细碎的光,像苏州荷塘里滚动的水珠。王爷爷在旁边轻咳两声,慢悠悠地回前屋去了,藤椅“吱呀”一声,把满院的寂静留给了他们。

“选哪种纸?”傅严简蹲在他身边,指尖捏起张米白色的桑皮纸,“这个透光看像有云纹。”

“就这个,”沈逸寒点头,“《金刚经》是唐人写的,要用这种带绵性的纸才能托得住墨。”他忽然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两枚竹蜻蜓,翅膀上的“严”和“逸”字被摩挲得发亮,“苏州买的,给你留了个。”

傅严简把竹蜻蜓别在风衣口袋上,忽然握住他选纸的手。沈逸寒的指尖沾着点纸屑,像落了层细雪,被他轻轻拢在掌心呵气。“明天我休息,”他低声说,“陪你修书吧,像在苏州说的那样。”

次日清晨,书店还没开门,傅严简就拎着早餐来了。豆浆的热气漫在玻璃上,把外面的银杏叶变成模糊的黄影。沈逸寒在里间铺好案几,傅严简蹲在旁边看他调糨糊,糯米粉和水在瓷碗里慢慢融成乳白色,像搅化了的月光。

“要顺时针搅,”沈逸寒握着他的手转圈子,“力道得匀,不然会有气泡。”傅严简的掌心很烫,隔着薄薄的皮肤传来,让他想起苏州评弹馆里交握的手,温暖得让人想赖着不松开。

《金刚经》残卷只有三页,边缘已经焦黑,是早年兵火留下的痕迹。沈逸寒戴上白手套,先用毛笔蘸着清水润纸,动作轻得像在给蝴蝶拭翅。傅严简举着放大镜,看着他把焦脆的纸边一点点掀开,忽然觉得那些关于时光的句子都有了形状——原来所谓岁月,就是有人愿意为你,把破碎的时光,一点一点拼回原样。

“这里有个虫洞,”沈逸寒指着页脚的破洞,“得用补纸嵌进去,颜色要调成一样的。”他调了点赭石色的颜料,傅严简凑过去看,鼻尖几乎碰到他的手腕,那里有道浅浅的疤痕,是小时候学修书被镊子划的。

“还疼吗?”他忽然伸手,指尖轻轻碰了碰那道疤。

“早不疼了,”沈逸寒缩了缩手腕,却被他按住,“爷爷说修书人手上都得带点伤,才知道纸有多金贵。”

傅严简没说话,只是低头在那道疤痕上印下一个轻吻,像在安抚多年前那个掉眼泪的小孩。阳光从窗棂照进来,落在摊开的经卷上,墨字在光里浮动,仿佛真的有唐人在纸页间低吟。沈逸寒忽然觉得眼眶发烫,原来被人疼惜的感觉,比修复好任何古籍都让人安心。

中午王爷爷送来两碗炸酱面,看着案上的经卷直点头:“逸寒这手活,比他爷爷年轻时还细。”他忽然从怀里掏出个锦囊,里面是枚铜制的书签,刻着“逸心”二字,“你爷爷当年给书店起名字,就是盼着有人能懂‘逸怀观物,心与书游’的意思。现在看来,他没盼错。”

傅严简把书签拿在手里,忽然想起沈逸寒左眼尾的痣,像枚天生的印记。他把书签插进《金刚经》的修复夹里,正好落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句上:“等修好了,这书签就一直插着。”

下午修到第三页时,沈逸寒的指尖开始发抖。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让肩膀发酸,傅严简拉他起来活动,在他后颈轻轻按揉:“歇歇吧,不急。”

“就差最后一点了,”沈逸寒挣开他的手,重新坐回案前,“爷爷说修书最忌半途而废,就像做人,得有始有终。”

傅严简没再劝,只是搬了张凳子坐在他身边,替他举着台灯。光落在沈逸寒的睫毛上,投下小小的阴影,像蝶翼停在眼睑。他忽然拿出手机,调成静音模式,拍下这一幕——照片里,经卷摊开如流云,修书人低头专注,时光仿佛在案几上凝成了琥珀。

天黑透时,最后一笔补纸终于贴好。沈逸寒把经卷放进阴干的木盒,长舒一口气,才发现手腕已经僵得抬不起来。傅严简拉他到院里散步,月光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银杏叶铺就的“金毯”上。

“明天去看场电影吧?”傅严简忽然说,“我包了场,就我们俩。”

“好啊,”沈逸寒踢着脚下的碎叶,“看什么?”

“看你想看的,”他笑着捏了捏他的耳垂,“就算是默片也行,我陪你看字幕。”

电影院的放映厅里果然空荡荡的,只有前排摆着两桶爆米花。傅严简选的是部老片子,讲的是老北京的书铺故事,黑白画面里的掌柜在灯下修书,动作竟和沈逸寒如出一辙。沈逸寒看得入神,忽然被塞进嘴里颗爆米花,甜香在舌尖炸开时,才发现傅严简的手一直停在他唇边。

“别烫着。”傅严简的声音混着电影里的配乐,温柔得像浸了蜜。沈逸寒转头看他,银幕的光在他脸上明明灭灭,忽然觉得,原来幸福可以这么简单——不过是有人愿意陪你看一场旧电影,愿意把爆米花喂到你嘴边,愿意让时光在彼此的目光里,走得慢一点,再慢一点。

电影放到一半,沈逸寒靠在傅严简肩上睡着了。梦里又回到苏州的藏书楼,他和傅严简在密室里翻《淳化阁帖》,王羲之的“之”字忽然活了过来,在纸页上跳着舞。傅严简在他耳边说:“你看,字也会害羞呢。”他笑着醒来,发现自己的手正被傅严简握着,掌心的汗濡湿了彼此的指缝。

“醒了?”傅严简低头看他,眼里的笑意比银幕还亮,“后面有段修书的戏,拍得不如你好。”

“那是,”沈逸寒揉着眼睛笑,“没我指导,他们哪懂怎么握马蹄刀。”

出电影院时,巷口的槐树落了满地花。傅严简忽然说:“下个月剧组去杭州拍外景,你跟我一起去吧?那边有文澜阁,藏着四库全书的抄本。”

“书店怎么办?”沈逸寒踢着槐花瓣,声音里带着点向往。

“请王爷爷多照看几天,”傅严简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他,“就当……给我们的蜜月旅行。”

沈逸寒的脸一 回到北京时,秋意已漫过护城河的堤岸。逸心书店的银杏树叶开始泛黄,风过时簌簌落在青石板上,像谁抖落了一叠碎金。沈逸寒推开书店木门的瞬间,闻到熟悉的樟木香气——王爷爷果然来过,书架第三层新添了排线装书,书脊上的墨迹还带着未干的润意。

“回来啦?”王爷爷正坐在临窗的藤椅上,手里摩挲着个紫檀木的书镇,“傅小子没跟你一起?”

“他回剧组补拍镜头了,说傍晚过来。”沈逸寒放下行李箱,指尖抚过书架上那本新到的《竹谱详录》,封面上的竹影在光里晃动,像极了苏州藏书楼的窗格,“您把《金石录》放哪儿了?上次看到‘东武赵明诚妻李氏’那卷。”

“在里间书案上,”王爷爷朝后屋努嘴,“给你留着呢。对了,你沈爷爷的学生送了批桑皮纸来,说是照着古法抄的,正适合修那本《金刚经》残卷。”

里间的书案比往日整洁了许多,砚台里的墨锭换了新的,是徽墨里的“松烟”,磨开时带着松脂的清苦。沈逸寒铺开桑皮纸,指尖触到纸张纤维的纹理,忽然想起苏州密室里的《淳化阁帖》——原来时光真的能通过纸张传递温度,就像爷爷的手艺,隔着辈分给了他稳稳的底气。

傍晚收书时,傅严简的身影出现在巷口。他穿着件驼色风衣,手里拎着个食盒,风把他的围巾吹得猎猎作响,像面小小的旗。沈逸寒倚在门框上笑,看他三步并作两步跑过来,鞋跟踩在银杏叶上发出清脆的碎裂声。

“刚从护国寺买的豌豆黄,”傅严简把食盒塞进他手里,掌心的温度透过木盒传过来,“王爷爷在吗?我带了他爱吃的驴打滚。”

“在后院晾书呢。”沈逸寒掀开食盒,豌豆黄的甜香混着巷口的桂花香漫开来,“补拍顺利吗?导演没刁难你?”

“托你的福,”傅严简替他理了理被风吹乱的衣领,指尖扫过他左耳的红痣,“那场修复戏一条过,导演说我手里有‘墨气’。”他忽然压低声音,“其实是想你想的,一想到修书时该有的样子,就想起你在苏州翻《淳化阁帖》的神情。”

沈逸寒的耳尖红了,转身往书店里走,食盒的边角硌着掌心,却暖得让人舍不得放下。后院的竹竿上晾着排古籍,每页都用镇纸压着,王爷爷正拿着软毛刷轻轻扫去页间的灰尘。傅严简走过去帮忙,动作竟比剧组的道具师还熟练。

“小子手挺稳。”王爷爷眯着眼笑,“逸寒小时候拿毛笔都手抖,你倒像个练家子。”

“跟着逸寒学的,”傅严简把晾好的书摞整齐,“他说翻书要像给蝴蝶展翅膀,得顺着纹路来。”

沈逸寒蹲在竹筐边选桑皮纸,听见这话忽然抬头,正好撞上傅严简看过来的目光。夕阳从银杏树叶的缝隙里漏下来,在他眼里织成细碎的光,像苏州荷塘里滚动的水珠。王爷爷在旁边轻咳两声,慢悠悠地回前屋去了,藤椅“吱呀”一声,把满院的寂静留给了他们。

“选哪种纸?”傅严简蹲在他身边,指尖捏起张米白色的桑皮纸,“这个透光看像有云纹。”

“就这个,”沈逸寒点头,“《金刚经》是唐人写的,要用这种带绵性的纸才能托得住墨。”他忽然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两枚竹蜻蜓,翅膀上的“严”和“逸”字被摩挲得发亮,“苏州买的,给你留了个。”

傅严简把竹蜻蜓别在风衣口袋上,忽然握住他选纸的手。沈逸寒的指尖沾着点纸屑,像落了层细雪,被他轻轻拢在掌心呵气。“明天我休息,”他低声说,“陪你修书吧,像在苏州说的那样。”

次日清晨,书店还没开门,傅严简就拎着早餐来了。豆浆的热气漫在玻璃上,把外面的银杏叶变成模糊的黄影。沈逸寒在里间铺好案几,傅严简蹲在旁边看他调糨糊,糯米粉和水在瓷碗里慢慢融成乳白色,像搅化了的月光。

“要顺时针搅,”沈逸寒握着他的手转圈子,“力道得匀,不然会有气泡。”傅严简的掌心很烫,隔着薄薄的皮肤传来,让他想起苏州评弹馆里交握的手,温暖得让人想赖着不松开。

《金刚经》残卷只有三页,边缘已经焦黑,是早年兵火留下的痕迹。沈逸寒戴上白手套,先用毛笔蘸着清水润纸,动作轻得像在给蝴蝶拭翅。傅严简举着放大镜,看着他把焦脆的纸边一点点掀开,忽然觉得那些关于时光的句子都有了形状——原来所谓岁月,就是有人愿意为你,把破碎的时光,一点一点拼回原样。

“这里有个虫洞,”沈逸寒指着页脚的破洞,“得用补纸嵌进去,颜色要调成一样的。”他调了点赭石色的颜料,傅严简凑过去看,鼻尖几乎碰到他的手腕,那里有道浅浅的疤痕,是小时候学修书被镊子划的。

“还疼吗?”他忽然伸手,指尖轻轻碰了碰那道疤。

“早不疼了,”沈逸寒缩了缩手腕,却被他按住,“爷爷说修书人手上都得带点伤,才知道纸有多金贵。”

傅严简没说话,只是低头在那道疤痕上印下一个轻吻,像在安抚多年前那个掉眼泪的小孩。阳光从窗棂照进来,落在摊开的经卷上,墨字在光里浮动,仿佛真的有唐人在纸页间低吟。沈逸寒忽然觉得眼眶发烫,原来被人疼惜的感觉,比修复好任何古籍都让人安心。

中午王爷爷送来两碗炸酱面,看着案上的经卷直点头:“逸寒这手活,比他爷爷年轻时还细。”他忽然从怀里掏出个锦囊,里面是枚铜制的书签,刻着“逸心”二字,“你爷爷当年给书店起名字,就是盼着有人能懂‘逸怀观物,心与书游’的意思。现在看来,他没盼错。”

傅严简把书签拿在手里,忽然想起沈逸寒左眼尾的痣,像枚天生的印记。他把书签插进《金刚经》的修复夹里,正好落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句上:“等修好了,这书签就一直插着。”

下午修到第三页时,沈逸寒的指尖开始发抖。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让肩膀发酸,傅严简拉他起来活动,在他后颈轻轻按揉:“歇歇吧,不急。”

“就差最后一点了,”沈逸寒挣开他的手,重新坐回案前,“爷爷说修书最忌半途而废,就像做人,得有始有终。”

傅严简没再劝,只是搬了张凳子坐在他身边,替他举着台灯。光落在沈逸寒的睫毛上,投下小小的阴影,像蝶翼停在眼睑。他忽然拿出手机,调成静音模式,拍下这一幕——照片里,经卷摊开如流云,修书人低头专注,时光仿佛在案几上凝成了琥珀。

天黑透时,最后一笔补纸终于贴好。沈逸寒把经卷放进阴干的木盒,长舒一口气,才发现手腕已经僵得抬不起来。傅严简拉他到院里散步,月光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银杏叶铺就的“金毯”上。

“明天去看场电影吧?”傅严简忽然说,“我包了场,就我们俩。”

“好啊,”沈逸寒踢着脚下的碎叶,“看什么?”

“看你想看的,”他笑着捏了捏他的耳垂,“就算是默片也行,我陪你看字幕。”

电影院的放映厅里果然空荡荡的,只有前排摆着两桶爆米花。傅严简选的是部老片子,讲的是老北京的书铺故事,黑白画面里的掌柜在灯下修书,动作竟和沈逸寒如出一辙。沈逸寒看得入神,忽然被塞进嘴里颗爆米花,甜香在舌尖炸开时,才发现傅严简的手一直停在他唇边。

“别烫着。”傅严简的声音混着电影里的配乐,温柔得像浸了蜜。沈逸寒转头看他,银幕的光在他脸上明明灭灭,忽然觉得,原来幸福可以这么简单——不过是有人愿意陪你看一场旧电影,愿意把爆米花喂到你嘴边,愿意让时光在彼此的目光里,走得慢一点,再慢一点。

电影放到一半,沈逸寒靠在傅严简肩上睡着了。梦里又回到苏州的藏书楼,他和傅严简在密室里翻《淳化阁帖》,王羲之的“之”字忽然活了过来,在纸页上跳着舞。傅严简在他耳边说:“你看,字也会害羞呢。”他笑着醒来,发现自己的手正被傅严简握着,掌心的汗濡湿了彼此的指缝。

“醒了?”傅严简低头看他,眼里的笑意比银幕还亮,“后面有段修书的戏,拍得不如你好。”

“那是,”沈逸寒揉着眼睛笑,“没我指导,他们哪懂怎么握马蹄刀。”

出电影院时,巷口的槐树落了满地花。傅严简忽然说:“下个月剧组去杭州拍外景,你跟我一起去吧?那边有文澜阁,藏着四库全书的抄本。”

“书店怎么办?”沈逸寒踢着槐花瓣,声音里带着点向往。

“请王爷爷多照看几天,”傅严简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他,“就当……给我们的蜜月旅行。”

沈逸寒的脸一下子红透了,像被夕阳染过的云。他转身往回走,却被傅严简拉住手腕,拽进怀里。“跑什么,”傅严简的笑声在头顶响起,带着点胸腔的震动,“我还没说完呢,杭州的桂花糖藕很有名,想带你去尝尝。”

晚风带着桂花香扑过来,把两人的呼吸缠在一起。沈逸寒靠在他怀里,听着他有力的心跳,忽然想起爷爷临终前说的话:“好书要遇好读者,好人要遇对的人。”原来所谓对的人,就是能让你觉得,往后的每一天,都值得像修复古籍一样,用心对待的人。

回到书店时,王爷爷已经关了门。里间的案几收拾得干干净净,那本修好的《金刚经》摆在正中,旁边放着傅严简带来的豌豆黄。沈逸寒忽然想去看看那枚“逸心”书签,打开木盒时,却发现里面多了张纸条,是傅严简的字迹:“往后余生,愿与君共修书,共枕月,共赴山海。”

窗外的月光正好落在纸条上,把字迹照得格外清晰。沈逸寒拿起笔,在下面添了行小字:“甚好。”写完才发现,指尖在发抖,像第一次握毛笔时的样子。

次日清晨,沈逸寒在书店门口挂了块木牌:“暂停营业三日,寻书去也。”傅严简来接他时,看见木牌上画着两只并排的竹蜻蜓,翅膀上的“严”和“逸”字被晨光描成了金色。

“王爷爷说,”傅严简替他拎起行李箱,“这叫‘逸心出尘,严行相伴’。”

沈逸寒笑着没说话,只是握紧了他的手。巷口的银杏叶还在落,像在为他们铺一条通往远方的路。他忽然想起苏州的并蒂莲,想起藏书楼的墨香,想起电影院里的爆米花——原来所有的相遇,都是为了此刻的同行。

车开出胡同口时,沈逸寒回头望了一眼。逸心书店的木门在晨光里安静矗立,像位沉默的老者,守着满室书香,也守着他们未完的故事。他知道,无论走多远,这里永远是他们的归处,有等待的灯,有温好的茶,有修到一半的书,和等他回家的人。

“在想什么?”傅严简握住他的手,放在唇边轻吻。

“在想,”沈逸寒看着窗外掠过的街景,眼里闪着光,“杭州的文澜阁,会不会也有并蒂莲?”

傅严简笑起来,发动了车子。引擎的声音里,沈逸寒仿佛听见时光流淌的声音,像墨滴落在宣纸上,慢慢晕开,把两个人的名字,写进了同一行诗里。

属于他们的故事,还很长。有江南的烟雨,有京华的书韵,有修不完的古籍,有走不尽的路。最重要的是,从此往后,不再是一个人。

真好。沈逸寒在心里轻声说,侧头看着傅严简专注开车的侧脸,忽然觉得,这人间烟火,因他而格外值得。

上一章 第十一章 吴门烟水 墨韵共生 顶流与他的素人先生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三章 钱塘潮信 墨卷同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