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晴即将再次离开中国。临走前,她发给时雨一封邮件:
“出版社的工作我会继续与你合作。周默告诉我你这十年来一直在后悔,这足够了。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但可以继续前进。保重。”
时雨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外面的雨景。他打开抽屉,拿出那封从未送出的道歉信,看了最后一眼,然后慢慢将它撕碎。
他打开电脑,开始写一封新的邮件,不是道歉,而是关于下一本书的计划。
邮件写完,他犹豫片刻,又在最后加了一行:
“什么时候一起喝杯咖啡?”
他点击发送,然后关上电脑。窗外的雨还在下,但天空已开始放晴。
新书《雨季不再来》的出版在文学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评论家们赞誉许知晴早期作品中就已显露的独特视角和细腻笔触,许多读者也为之感动。
对陆时雨而言,这本迟到了十年的书成功面世,像是一块压在心口多年的石头终于被挪开,虽然留下的印记仍在,但呼吸已然顺畅许多。
他与知晴的邮件往来依旧保持着专业基调,讨论版权、印数、海外发行计划。但字里行间,那种公事公办的冰冷逐渐褪去,偶尔会夹杂一两句关于天气或是对某个文学现象的随感。
这是一种小心翼翼的重建,像初春的冰面,脆弱却承载着融化的希望。
周默的书店成了他们非正式的中转站。有时知晴会寄几本海外新出的好书给周默,附言“可与时雨共读”;有时时雨找到知晴早年喜欢的绝版诗集,也会托周默转寄。
他们通过周默分享着阅读体验,这是一种安全的方式,避免了直接对话可能带来的尴尬。
小满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变化。“主编,您和许作家现在像笔友,”她笑着说,“还是共读一本笔记的笔友。”
时雨不置可否,但嘴角有淡淡的笑意。他开始习惯这种新的联系,不再急于求成。
他明白,对于知晴那样骄傲又受过伤的人来说,信任需要时间重新织补。
一天,时雨收到知晴一封较长的邮件,主题是关于下一部作品的构思。
她提到想写一个关于“回归”与“重建”的故事,主角是一个离开故土多年后归来的人,试图与过去和解,却在过程中发现了新的自我。
邮件的最后,她罕见地加了一段私人的话:“最近常常想起以前我们讨论写作的时光。虽然结局不尽人意,但那些碰撞确实激发了我许多思考。或许所有的经历,最终都会成为创作的养分。”
这像是一枚橄榄枝,小心翼翼地伸了出来。
时雨反复读了好几遍,内心波澜起伏。他谨慎地回复了关于新书的专业意见,然后在邮件末尾,他斟酌良久,写道:
“很高兴那些时光对你仍有积极的意义。它们对我亦是如此,教会我谦逊与尊重。期待你的新故事,关于‘回归’与‘重建’的主题,想必会十分动人。”
他没有过度回应,也没有回避过去,只是坦诚而克制地表达了认可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