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昊天创世玄女补天录
本书标签: 历史  女频  神话 

大纲

昊天创世玄女补天录

核心设定:

昊天上帝: 宇宙至高意志,无形无相,大道本源。创世之念化为“元始之气”。

妈祖(林默娘): 昊天意志在海洋与生命层面的显化,司掌万水之源、生命之息。昊天创世之力的具体执行者与秩序维护者。

九天玄女: 昊天座前,司掌战争、谋略、天机、造化之道的无上女神。象征智慧与变革之力。

玄龙大帝(应龙): 昊天座前,司掌雷霆、力量、守护、大地根基的至尊龙神。象征力量与守护之责。

女娲 & 伏羲: 玄女与玄龙感念下界生灵蒙昧,自愿封印绝大部分神力与记忆,投入轮回,转世为人身蛇尾的圣兄妹,成为人族圣祖。肩负引导人族、开启灵智、传承文明之火的重任。

世界观: 以《山海经》瑰奇地理、异兽、神人为基底,融入华夏上古传说(三皇五帝、夏商周),讲述从宇宙诞生、天地开辟、万物化生、人族起源、文明兴衰直至精神觉醒的宏大史诗。科学的人类进化史(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将作为“昊天大道在人间的隐秘显化”或“玄女伏羲引导下的生命蜕变历程”,以神话隐喻的方式巧妙呈现(如“点化蒙猿”、“九次血脉觉醒”、“燧火启智”等)。

核心冲突:

1. 秩序与混沌: 昊天/妈祖代表的创生秩序 vs. 混沌中残余的先天魔神(如混沌、饕餮、梼杌等)及后世的“浊气”滋生之物。

2. 蒙昧与启智: 人族从茹毛饮血到文明觉醒的艰难历程,内部矛盾(部落战争、资源争夺、信仰分歧)。

3. 天命与抗争: 神谕(昊天意志)与人族自身的选择、奋斗、牺牲之间的张力。强调“人定亦可胜天(指困厄),心诚自可感天(指正道)”。

4. 信仰的考验: 对昊天、妈祖、女娲伏羲等正神的信仰,如何在灾难、诱惑、绝望中保持纯净与坚定。

第一部:鸿蒙初判·玄龙玄女降凡尘 (约30章,6万字)

开篇 (1-5章):

宇宙之初,唯有“元始之气”。昊天意志觉醒,一念创世。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

妈祖自万水之精中诞生,调理江河湖海,播撒生命之种。山海世界雏形显现(昆仑、归墟、大荒、四海八荒)。

先天魔神(混沌、饕餮等)自残余浊气中诞生,意图吞噬初生的世界。昊天显化无上威能(或借妈祖之手),将其大部分封印于归墟或大荒深处。

玄女玄龙之志 (6-15章):

九天玄女观下界新生之灵(早期猿类、奇异生灵)浑浑噩噩,饱受环境与弱小魔怪之苦,心生大怜悯。

玄龙大帝亦感守护之力需扎根于生命本身。二者共议,愿舍神位,入凡尘,引导生命超脱。

昊天感其至诚,允诺。妈祖以生命之息护佑其真灵不昧。

玄女玄龙剥离绝大部分神力与记忆(保留一丝本源印记),真灵投入轮回洪流。

华胥雷泽·圣胎孕育 (16-25章):

玄龙真灵感应,降于雷泽(象征雷霆与生命起源之地)。

玄女真灵感应,降于华胥之渚(水泽丰美之地)。

华胥氏女子感雷神(玄龙残留气息)足迹而有孕。孕十二载(象征周天圆满)。

妈祖显圣,守护华胥氏,预示圣子降生。

伏羲女娲降世 (26-30章):

伏羲(人首龙身/蛇身)、女娲(人首蛇身)诞生,祥瑞漫天,异香盈野。

兄妹天生灵慧,三日能言,五日能走,观天地万象而有所悟。

混沌残余感应,驱使凶兽(如早期猛兽、小魔怪)袭击部落。伏羲初显智慧(利用地形、工具),女娲流露仁心(救治伤者)。妈祖神力暗中护持。

---

第二部:抟土启智·九域洪荒传薪火 (约70章,14万字)

兄妹相依·初识大道 (31-40章):

伏羲女娲在部落中成长,展现远超常人的智慧与能力。伏羲观天象、察地理;女娲辨草木、育生灵。

遭遇大洪水(冰川期结束?大范围降雨?)。部落流离失所。兄妹以智慧(伏羲造筏)与仁心(女娲安抚)带领族人求生。妈祖神力引导水流。

兄妹于昆仑(或某圣山)得遇神秘启示(昊天意志/残留神力),感悟生命大道与秩序法则。

女娲补天·抟土造人 (41-55章):

“补天”隐喻: 剧烈地质/气候灾难(火山喷发?小行星撞击?冰盖崩塌?)导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环境剧变)。凶兽、浊气(毒气?疾病?)肆虐。

女娲感生灵涂炭,决心“补天”。采四海八荒之五色神石(特殊矿物/能量?),以自身生命之息(玄女本源)熔炼。

“造人”隐喻: 灾难导致早期人类(直立人?早期智人?)濒临灭绝。女娲于大洪水后,见生灵稀少,以黄土混合自身精血与生命之息(妈祖神力引导),赋予残存古猿/早期人类灵性火花,加速其向智慧生命(智人) 的进化飞跃。此为人族“灵性”起源。伏羲在一旁演算八卦,稳定地脉能量。

斩玄龟(强大魔兽/地质巨怪)四足立四极(稳定环境)。成功补天治水,功德无量。女娲神力大损。

伏羲画卦·文明初曦 (56-70章):

伏羲仰观天文(星象、节气),俯察地理(山川、河洛),近取诸身(人体奥秘),远取诸物(万物规律),创制先天八卦。奠定华夏文明宇宙观、哲学基础。

教民结网捕鱼、驯养家畜(渔猎→畜牧)、钻木取火(燧人氏传承?伏羲推广?)。开启熟食时代,改善健康,拓展生存能力。

定嫁娶之礼(确立基本伦理与社会结构)。创制简单历法、音律。

兄妹足迹遍及初成之“九州”,传播智慧火种。不同地域形成早期部落联盟雏形。人族数量与智慧稳步增长(象征智人扩散与石器技术进步)。

---

第三部:三皇治世·五帝定伦烽烟起 (约120章,24万字)

神农尝草·烈山燃薪 (71-90章):

伏羲归隐(或化身天地),女娲护佑人族。人族进入“三皇”时代。

神农氏(炎帝) 诞生。感念女娲造人之恩,立志解决人族病痛饥馑。

“尝百草”史诗: 神农跋涉山海,亲尝无数草木(包括剧毒《山海经》异草),辨识药性、毒性。一日遇七十毒,得茶解毒(神话化)。著《本草经》(知识传承)。确立农耕基础(五谷)。

“烈山焚林”隐喻: 刀耕火种时代开启,拓展生存空间,也带来环境问题(浊气滋生?)。神农教化农耕、医药、集市交易。人族从游牧走向定居农耕。

轩辕奋武·涿鹿风云 (91-120章):

轩辕黄帝 崛起于有熊。天资英武,得九天玄女残留意志指引(托梦?授书?),梦中得玄龙战意传承。

蚩尤之乱: 蚩尤(融合刑天、夸父等形象),九黎首领。或为反抗黄帝联盟的枭雄,或为追求力量堕入魔道(吸收被封印的魔神浊气),驱使异兽(《山海经》怪兽)、制造金属兵器(青铜时代开端?)、能呼风唤雨(原始巫术/气象知识?)。代表混乱、暴力与对昊天秩序的挑战。

涿鹿大战: 华夏上古最宏大战争史诗。

黄帝得九天玄女授兵符、阵法(战争智慧);得妈祖神力驱散蚩尤迷雾(环境利用);得应龙(玄龙大帝一丝力量显化)助战水攻;女娲显圣护佑人族战士。

蚩尤请风伯雨师(气象武器?)、魑魅魍魉(心理战术/毒气?)。战斗惨烈,天地变色。

最终,黄帝集众力,以指南车(智慧象征)破迷雾,斩蚩尤。其血化为盐池(资源),其部部分融入华夏。

黄帝一统华夏诸部,划野分州,建立早期国家雏形。命仓颉造字(文明里程碑)。铸鼎象物(王权象征)。问道广成子(哲学思考)。人族社会组织、技术、文化飞跃。

少昊颛顼·绝地天通 (121-140章):

少昊(白帝)以鸟纪官,精于历法、手工业。

颛顼帝: 面临重大危机——人神杂糅(原始巫觋力量膨胀,干涉世俗,或魔神信仰死灰复燃),民神同位(信仰混乱,祭祀泛滥),社会失序。

“绝地天通”: 颛顼命重(司天之神官)与黎(司地之神官)断绝天地间无序的通道。规范祭祀,统一信仰于昊天(昊天信仰制度化开端)。确立神权、王权分离(或王权主导神权)。打击邪神淫祀(清除魔神影响)。人族精神世界经历重大整合与净化。

帝喾尧舜·德治之光 (141-190章):

帝喾: 仁德广播,观测天文,修订历法,惠及万民。

帝尧: 圣德之君典范。

命羲和观象授时(精确历法)。

遭遇大洪水(可能是真实历史事件的神话折射)。鲧(禹父)窃“息壤”(高效筑坝技术?)治水失败,被殛于羽山(问责)。

访贤得舜于畎亩之中(禅让制理想)。

帝舜: 孝感动天(家庭伦理)。励精图治。

命禹治水(承父志)。流共工、放驩兜、窜三苗、殛鲧(整顿秩序,惩治四凶)。

重用贤臣(皋陶制法、夔典乐)。社会繁荣,礼乐初兴。

晚年禅位于治水成功的禹。禅让制的光辉顶点。

---

第四部:九鼎问天·封神劫运照肝胆 (约140章,28万字)

大禹治水·定鼎九州 (191-220章):

禹承天命: 舜帝命禹治水。禹感父鲧之憾,更得妈祖于梦中指引水道图(水文知识?),玄女赐量天尺(测量工具?),玄龙赐开山斧(工程力量?)。

治水伟业: 禹跋涉山海,三过家门不入(公而忘私)。疏导为主,劈山导河(龙门、伊阙传说),驯服无支祁(淮水水怪,象征狂暴的自然力)。划分九州,疏导九河。

铸造九鼎: 集九州之金(青铜时代顶峰),铸九鼎,刻《山海经》万国图志、奇异生灵于其上。象征王权、统一、对天下的认知与镇守。九鼎蕴含昊天正道之力,镇压九州气运,威慑邪魔。夏朝建立,家天下开端。

夏桀失道·商汤革命 (221-250章):

夏朝传承,太康失国,少康中兴。至夏桀,暴虐无道(酒池肉林),自比太阳(僭越昊天)。宠妹喜,残害忠良(关龙逄)。浊气滋生,妖魔渐起。

成汤崛起: 商族首领成汤,仁德布于四海。得贤相伊尹(厨艺喻治国)。

“网开三面”: 汤仁德感化诸侯。

“鸣条之战”: 汤伐桀。作《汤誓》,申明替天行道。妈祖神力或显化风雨助商军。桀败走南巢。商朝建立。玄鸟生商(图腾信仰与昊天信仰结合)。

殷商盛衰·纣王无道 (251-300章):

商朝传承:盘庚迁殷(中兴),武丁盛世(妇好征战)。祭祀文化鼎盛,甲骨文传承。

至帝辛(纣王):天资聪颖,武力过人,然骄奢淫逸,宠妲己(或为魔神浊气化形/邪神代言人)。

倒行逆施: 造酒池肉林、炮烙之刑、虿盆。残害忠良(比干挖心、梅伯炮烙、囚箕子、微子出走)。亵渎祭祀(慢于鬼神)。

妖魔乱世: 因纣王失德,昊天秩序动摇,被封印的魔神浊气外泄,轩辕坟群妖(九尾狐、雉鸡精、琵琶精)入朝歌,蛊惑君王,残害生灵。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凤鸣岐山·封神演义 (301-330章):

周族崛起: 西伯侯姬昌(文王)行仁政,演周易(八卦发展)。被囚羑里。

武王伐纣: 姬发(武王)继位。姜子牙(元始天尊弟子?玄门正道代言人)下山辅佐,直钩钓鱼(待时)。

“封神之战”: 商周大战,本质是昊天正道(周)与混沌魔道(商纣+魔神)的终极对决。

阐教(顺天应人) vs 截教(有教无类,部分入魔) + 商纣妖魔。

妈祖、女娲(虽归隐,意志仍在)护佑正道。玄女、玄龙残留意志或显化助阵(如哪吒闹海、杨戬降妖)。

经典战役:魔家四将、十绝阵、九曲黄河阵、诛仙阵、万仙阵。众多修士、凡人、异士卷入,死伤惨重。

牧野决战: 武王誓师(《牧誓》),周军得道多助。纣王众叛亲离,于鹿台自焚。妲己等妖伏诛。

封神大典: 姜子牙岐山封神,阵亡忠臣良将、有道修士受封神职,归入昊天秩序,各司其职(如雷部、火部、瘟部、斗部等),维护天地运转。建立完善的天庭(神话官僚体系雏形)与幽冥地府秩序(轮回观念强化)。人间归于大周。

---

第五部:礼崩乐复·心灯万古耀人间 (约140章,28万字)

周公制礼·王道初成 (331-350章):

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

平定三监之乱(武庚、管叔、蔡叔),稳固周室。

“制礼作乐”: 周公总结历史,损益夏商之礼,制定周礼(涵盖政治、社会、宗教、伦理等全方位典章制度)。建立以德配天、敬天保民为核心的统治思想。分封诸侯,确立宗法制。华夏礼乐文明基石奠定。妈祖、昊天信仰融入国家祭祀。

春秋霸业·铁血纷争 (351-400章):

平王东迁,周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管仲相齐: 尊王攘夷,富国强兵,九合诸侯。实用主义兴起。

宋襄公“仁义”: 泓水之战败绩,旧贵族战争礼仪的挽歌。

晋楚争霸: 城濮之战(退避三舍)、邲之战、鄢陵之战。铁器应用,战争规模扩大。生灵涂炭,信仰动摇(昊天为何不佑?)。

吴越兴亡: 伍子胥复仇、勾践卧薪尝胆、夫差骄亡。阴谋与坚韧。

孔子周游: 在乱世中诞生。感怀礼崩乐坏,人心不古,周游列国,宣扬“仁”与“礼”(克己复礼为仁)。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开私学,有教无类。儒家思想发轫,为恢复昊天秩序(道德秩序)奔走呼号。

战国纵横·百家争鸣 (401-450章):

七雄并立,变法图强(李悝、吴起、商鞅)。铁器牛耕普及,生产力变革。战争更惨烈(长平之战坑卒)。

思想大爆炸(“百家争鸣”):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代表平民,组织严密(止楚攻宋)。对儒家“爱有等差”的批判。

孟子: 承孔子,倡“仁政”“王道”“民贵君轻”。性善论。浩然正气。

庄子: 道家大成。齐物论、逍遥游。批判礼法束缚,追求精神绝对自由。寓言深邃。

老子(思想回溯): 道家始祖。“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深邃宇宙观。

荀子: 性恶论。隆礼重法。强调后天学习与制度约束。

韩非子: 法家集大成。法术势结合,君主专制理论。

其他: 阴阳家(邹衍)、名家(惠施、公孙龙)、纵横家(苏秦、张仪)、兵家(孙膑、尉缭)、农家(许行)。各种思想激烈碰撞,试图解释乱世、构建理想社会、探寻宇宙人生真理。昊天信仰被各派重新诠释(如墨家“天志”、儒家“天命”)。

秦扫六合·书同文车同轨 (451-480章):

商鞅变法奠秦基。远交近攻。

秦始皇嬴政奋六世余烈,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郡县国家。

统一度量衡、文字(小篆)、货币、车轨。修驰道、筑长城(防御与压迫)。

焚书坑儒: 为统一思想,禁私学,焚诗书(除秦记、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坑杀方士儒生(手段极端)。思想文化遭遇浩劫。昊天信仰被纳入国家祭祀体系(封禅泰山),但民间信仰(妈祖、女娲等)潜流涌动。

汉继天命·独尊儒术 (481-496章):

秦暴政二世而亡。楚汉相争(刘邦 vs 项羽)。垓下悲歌。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休养生息(黄老无为)。

文景之治,国力恢复。

汉武帝刘彻: 雄才大略。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凿空西域(张骞)。开疆拓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献策。儒家思想(融合阴阳五行)被确立为国家正统意识形态(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昊天上帝信仰被儒家系统化、理论化,成为国家最高祭祀对象(与祖先崇拜结合)。太学建立。儒家经学成为主流。

司马迁著《史记》: 忍辱负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华夏文明立传,其中蕴含对天道、人事的深刻思考。

终章·薪火永续: 回溯昊天创世、妈祖护生、玄女玄龙舍身转世(伏羲女娲)、三皇五帝筚路蓝缕、先贤诸子孜孜求索…… 强调华夏文明的核心并非外在神力,而是融入血脉的:自强不息(玄龙之力)、厚德载物(妈祖之仁)、穷理尽性(玄女之智)、敬畏天道(昊天)、仁爱苍生(女娲)。 纵使王朝更迭、思潮变迁,这心灯不灭,大道永存。展望未来,文明之路仍在延伸,需后世子孙秉持初心,守护这由神启(昊天)、神恩(妈祖)、神之牺牲(玄女玄龙)与人之奋斗共同铸就的瑰丽世界与精神家园。

关键人物小传

女娲 (玄女转世):

本源: 九天玄女真灵转世,保留一丝造化、仁爱、坚韧的本源印记。

形象: 人首蛇身(象征大地生命力与智慧),圣洁慈悯。后期神力内敛,智慧与德行彰显。

核心功绩:

“补天”: 非修补物理苍穹,而是以莫大牺牲(熔炼本源)平息灭世级灾难,重塑生命环境。象征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求生意志与改造自然的伟力(隐喻)。

“抟土造人”: 非创造肉体,而是以自身蕴含的玄女造化神力与妈祖生命之息,点化残存的古猿/早期人类,赋予其飞跃性的灵性智慧,使其真正成为“万物之灵”(智人)。这是生命进化史上的“神启时刻”。她视人族为己出,充满母性光辉。

“炼五色石”: 象征掌握核心知识与技术(矿物、冶炼、能量运用)。

“立婚姻”: 确立最基本的社会伦理与繁衍秩序。

性格: 大仁、大勇、大慈。面对灭世灾难,舍生忘死;面对懵懂人族,耐心教导;面对兄长伏羲,情深义重。神力耗尽后,以智慧和德行默默护佑人族。

象征: 生命起源(进化)、母性、创造、牺牲、救赎、大爱。

伏羲 (玄龙转世):

本源: 玄龙大帝真灵转世,保留一丝力量、守护、洞察的本源印记。

形象: 人首龙身/蛇身(象征天行健与力量),睿智沉稳。目光如炬,洞悉天地。

核心功绩:

“画八卦”: 仰观俯察,创制先天八卦。非仅占卜工具,而是华夏文明理解宇宙运行规律(天文、地理、气象、生命)、建立系统思维(阴阳、变化)的哲学基石。是理性与智慧的第一次大爆发。

“教渔猎畜牧”: 极大提升人族生存能力,拓展食物来源,促进社会分工(游猎→畜牧)。

“钻木取火”: 掌握火(象征能源利用、技术革命),告别茹毛饮血,改善健康,驱散黑暗与野兽,文明一大步。

“定嫁娶之礼”: 与女娲协同,确立基本人伦规范与社会结构基础。

“制历法、作乐”: 掌握时间规律(农耕基础),丰富精神生活。

性格: 深沉睿智、坚韧不拔、勇于探索、责任感强。是冷静的观察者、系统的思考者、务实的改革者。对妹妹女娲充满爱护与支持。

象征: 智慧起源、文明奠基、理性探索、秩序建立、力量(用于创造与守护)。

妈祖 (林默娘):

本源: 昊天创世意志在海洋与生

昊天创世玄女补天录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