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影视同人小说 > 星汉灿烂护她星辉不落
本书标签: 影视同人 

第四十九章 楼垚新生·另觅良缘

星汉灿烂护她星辉不落

暮春的都城,细雨连绵,打湿了青石板路,也打湿了楼垚窗前的那株芭蕉。他坐在案前,手里拿着本《水经注》,目光却落在窗外——那里曾是楼府最热闹的回廊,如今却只剩下断壁残垣,风一吹,卷起满地枯叶,像极了他此刻的心境。

楼家倒台后,他被削去爵位,贬为庶民,虽因年纪尚轻、未直接参与楼犇的谋逆案而保住性命,却也成了都城无人敢靠近的“罪臣之后”。昔日的同窗避之不及,连出门买本书,都能感受到路人异样的目光,像针一样扎在身上。

“楼公子,门外有位姑娘送了封信。”老仆的声音带着迟疑,他是楼家仅存的旧人,看着楼垚从锦衣玉食的小公子,变成如今沉默寡言的模样,心里不是滋味。

楼垚接过信,信封上是陌生的字迹,却用了他最喜欢的青竹纹信纸。拆开一看,里面只有短短几行字:“江南春好,适合读书。忘忧居在苏州有处别院,空着也是可惜,若公子不嫌弃,可去小住些时日。”落款是“沈昭晞”。

楼垚的手指微微颤抖。他与沈昭晞交集不多,只记得她是少商的阿姊,是那个在霍氏冤案中立下大功的奇女子。没想到这个时候,愿意伸出援手的,竟是她。

三日后,楼垚收拾了简单的行囊,带着老仆离开了都城。没有车马相送,没有亲友道别,只有一辆简陋的青布马车,在细雨中驶出城门。他回头望了一眼巍峨的城楼,那里曾有他的荣耀与梦想,如今却只剩下无尽的唏嘘。

沈昭晞站在忘忧居的顶楼,看着马车消失在烟雨深处,轻轻吁了口气。她已让人给苏州分号的掌柜捎了信,让他好生照拂,不必刻意,只需在楼垚需要时,递一把伞、指一条路便好。

“姑娘,您为何要帮楼公子?”青禾不解,“楼家毕竟……”

“楼犇的错,不该由楼垚来偿。”沈昭晞望着江南的方向,“他本性纯良,只是生错了地方。离开都城,对他而言是好事。”

苏州的日子,平静得像一汪湖水。忘忧居的别院坐落在太湖边,白墙黛瓦,院里种着几棵枇杷树,树下有石桌石凳,正是读书的好地方。楼垚每日清晨起来,先去湖边散步,听渔民唱渔歌,看白鹭掠水;上午便在书房读书,从《诗经》到《农书》,什么都看,渐渐抚平了心里的褶皱;下午则跟着老仆学种蔬菜,看着种子发芽、长叶、结果,心里竟生出一种踏实的喜悦。

一日,他去城里的书坊买书,恰逢苏州知府在举办“赈灾义捐”,号召商户百姓为遭受水灾的邻县捐钱捐物。楼垚看着流民的画像,想起自己家破人亡的惨状,心里一动,将沈昭晞暗中资助他的银两,匿名捐了大半。

“这位公子仁心。”旁边传来清脆的女声,楼垚回头,看到个穿月白襦裙的姑娘,手里捧着几卷医书,眉眼弯弯,像极了院里新开的栀子花。

“姑娘谬赞。”楼垚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我叫苏云卿,家父是城里‘济世堂’的大夫。”姑娘落落大方地自我介绍,“看公子面生,是从都城来的?”

楼垚迟疑片刻,点了点头:“在下楼垚,暂居此处。”他没说自己的身世,也不想说。

苏云卿却不在意,指着他手里的《农桑要术》笑道:“公子也喜欢农书?我家父常说,农为邦本,可惜如今肯静下心来研究的人不多了。”

两人竟聊得投缘,从《农桑要术》聊到苏州的水土,从赈灾义捐聊到民间疾苦。楼垚发现,苏云卿不仅识文断字,还懂医术,尤其擅长儿科,常常免费为贫苦人家的孩子看病。

“我小时候得过天花,是一位游方郎中救了我。”苏云卿说起往事,眼里没有怨怼,只有感激,“家父说,医者仁心,能帮一个是一个。”

楼垚看着她温柔的侧脸,心里某个角落忽然软了。他想起何昭君,那个明艳张扬、一心想嫁入高门的女子,他们的婚约从一开始就带着家族的算计,从未有过这样坦诚的交流。

自那以后,楼垚常去书坊,偶尔会遇到苏云卿,有时是她去买医书,有时是她送药路过。两人会在书坊外的茶摊坐下,点一壶碧螺春,聊上半个时辰。

苏云卿知道他身世坎坷,却从不多问,只是在他偶尔流露伤感时,讲些苏州的趣闻逗他开心——比如哪家的桂花糕最好吃,哪座桥的月亮最圆,哪个渔民的渔歌唱得最动听。

楼垚也渐渐敞开心扉,会跟她讲都城的趣事,讲少商的机关术多厉害,讲沈昭晞如何像大姐姐一样照顾身边的人。他发现,当他不再背负“楼家公子”的枷锁,只是单纯的“楼垚”时,竟能如此轻松自在。

一日,苏云卿邀请楼垚去济世堂帮忙整理医书。药香弥漫的书房里,两人并肩而坐,指尖偶尔碰到一起,会像触电般缩回,然后相视一笑,脸颊都泛起红晕。

“这些医书,好多都缺了页。”楼垚看着一本残破的《千金方》,心疼地说。

“战乱年代,能留下这些已属不易。”苏云卿叹了口气,“家父说,若能把残缺的部分补全,该多好。”

楼垚心里一动:“我来试试?我在都城时,学过些补书的手艺。”

接下来的日子,楼垚便成了济世堂的常客。他带着特制的糨糊、薄如蝉翼的宣纸,小心翼翼地修补那些残破的医书。苏云卿则在一旁研墨、裁纸,偶尔递上一杯热茶,两人配合默契,仿佛已这样相处了许多年。

知府听说了楼垚的善举,又得知他捐钱赈灾的事,特意请他去府衙做客,想聘他为府学的助教。楼垚婉拒了:“在下只想清静读书,教书育人,恐难当此任。”

知府也不勉强,只是笑道:“楼公子有这份心就好。苏州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沈昭晞收到苏州掌柜的信,得知楼垚不仅捐资助学,还帮济世堂修补了上百本医书,与苏大夫的女儿相交甚欢,眼里露出欣慰的笑意。她要的,从不是让楼垚重振楼家,而是让他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哪怕只是修补医书、种好蔬菜,也是一种圆满。

秋末的一天,楼垚正在院里摘枇杷,苏云卿提着个食盒走进来,里面是刚做好的桂花糯米藕。

“尝尝?我娘说,吃了这个,冬天就不冷了。”她把食盒递给他,脸颊微红。

楼垚接过,咬了一口,甜香从舌尖蔓延到心底。他看着苏云卿被风吹乱的发丝,鼓起勇气说:“云卿,我……我虽无万贯家财,也无显赫身世,却愿用余生护你周全,你……”

苏云卿抬起头,眼里闪着泪光,却笑着点头:“我知道。”

没有三媒六聘的繁琐,没有高朋满座的喧嚣,楼垚和苏云卿的婚事,简单得像一首小诗。他们在太湖边的月老祠前拜了天地,请来的客人只有老仆、苏大夫夫妇,还有苏州分号的掌柜。

沈昭晞让人送来一份贺礼——一对玉制的镇纸,上面刻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她亲手挑选的。

婚后的日子,平淡却温馨。楼垚继续修补医书,偶尔帮苏大夫抄写药方;苏云卿则在济世堂坐诊,空闲时便陪楼垚去湖边散步。他们会一起去市集买菜,为了几文钱和摊主讨价还价;会一起在灯下读书,偶尔为某个字的读音争论不休;会一起在院里种满花草,看着它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楼垚偶尔会想起都城,想起何昭君。那段婚约像一场荒唐的梦,醒来后才发现,真正适合自己的,不是金碧辉煌的牢笼,而是这样柴米油盐的平淡,是苏云卿眼里的温柔与懂得。

一年后,沈昭晞收到一封来自苏州的信,信封上是楼垚的字迹,比从前沉稳了许多。信里说,他和云卿有了个女儿,取名“念禾”,纪念那段在黑暗中,曾有人递来一束光的日子;说他修补的医书被知府刻印成书,取名《济世补遗》,惠及了许多医者;说他很喜欢苏州的生活,太湖的水、院里的枇杷、云卿的笑,都是他此生最美的风景。

沈昭晞把信放在案上,窗外的海棠花正好开得灿烂。她知道,楼垚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新生。这新生,无关权势,无关富贵,只关乎内心的安宁与幸福。而这,或许就是对过往最好的告别。

上一章 第四十八章 万萋萋程颂·欢喜冤家 星汉灿烂护她星辉不落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五十章 霍君华康复·母子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