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山有一重山的错落,我自有我的平仄;人道是凌驾于众人乾坤之上者,必将葬于宿命之下,但容禾晏偏偏不信命!!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斩草除根,杀人者,人恒杀之。人总会因为某些熟悉的事物怔愣,好似又重回旧年。于是偌大的痛苦又铺天盖地的袭来,阴冷刺骨地冻住眼泪,叫人动弹不得。一阵天旋地转后才察觉都是以往,便难免感慨世事变迁,却连笑都带着怯懦,原来,苦难的回音震耳欲聋】

恩威并施,筹谋精密,刘魏也心知小南辰王所向披靡的雷霆手段,自然不敢阳奉阴违,另有想法。必然会老实听话,以求将功补过,保全性命官位
眼中形势胸中策,令人折服的智谋心计,将这场由太后戚氏自编自导的杀子夺权政变,扭转乾坤,护住北陈江山已是胜券在握。这就是小南辰王,文能安天下,武能定乾坤,只是虚怀若谷之人志存高远,心不在朝堂,早已舍弃皇姓……否则君临天下,又何愁江山不稳?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小南辰王独自一人,身着深青色长衣,来到江边,为英年早逝又是一代君王作古的皇侄放一盏水灯,缅怀逝去的亲人,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他与这个皇侄,虽只有寥寥数面之缘,却也有了浓厚的叔侄情义。当年他还是个六岁的孩子,幼儿登基,便知书达礼,追出殿外对他深深一揖,“感谢皇叔为父皇守疆土多年,受累了”皇陵之外,又赐他班剑、黄钺,许他日后奏事不必通名,入朝不必趋行,可佩剑上殿……后来,陛下被赵腾刘元挟持,是他带着御赐的木剑回中州勤王,为他清君侧正朝纲,告诉他,他是他的皇叔,陛下对他来说,比皇位更重要……最终,皇叔还是没能保护好他,他心中满是愧疚
上一次他离开中州,陛下问他何时还能再见?他说最好此生不再相见。没想到,竟成了真的预言,此生再不能见……这中州宫城,尽是他的生死离别处,相见时难别亦难,每一次回来,都要告别一位至亲之人,逝者已矣生者痛,而每一次,都是他要承受这种与亲人永别的痛
按照小南辰王的指示,丞相刘魏入宫带领朝臣为陛下哭丧,并随太后的心意,明言国不可一日无君,提议新生皇子需即刻登基,方能稳定朝堂和民心……而有意另觅靠山图谋崔氏家主之位的崔征却站出来反对幼主登基,提议从宗族中选一年龄正好的男子,来继任天子位。皇位悬空,有人虎视眈眈,漼氏的反对,令太后更是心急如焚,来不及深思熟虑,即刻下令准备登基大典
事后与刘魏商议,还是担心这孩子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刘魏献计,已故的临洮王有个五岁的儿子叫刘子贞,除了周生辰,这是离先帝血缘最近的宗室子弟,明日他将那孩子带入宫中,等此事过后,太后再下旨昭告天下,说自己被姜嫔欺瞒,原来皇子是假,把这一切都推到姜嫔头上,再下旨赐死姜嫔,立刘子贞为帝,如此既可掩盖姜嫔已死的事实,便也可向群臣和诸王交代了。而此计,正是小南辰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编撰如此荒谬的故事,太后虽仍有顾虑,怕朝中老臣不会相信,但也别无他法,又有刘魏作保,她便也信以为真,下旨召刘子贞入宫依计行事
而虽对自己的运筹帷幄胸有成竹的小南辰王,还是愁眉不展
宏晓誉师父在担心师娘?师娘在宫中……
周生辰(小南辰王)太后知道朝朝她一人能牵制多方,不敢下毒手
宏晓誉那既然师父如此笃定,为何还在担心呢?
周生辰却沉默不语,尽管他可以笃定太后不敢对云朝下毒手,她暂时没有性命之忧。他也知道云朝聪慧,相信她能随机应变。但毕竟云朝是他心之所系,关心则乱,她逢乱入宫,他始终无法安心,但他也只能继续按照自己的计划推进,才能尽快了结此事,救出云朝
沈南弦(应龙大人)殿下,大长公主有请
周生辰(小南辰王)去沈府
和上次清君侧一样,他依然不能露面,只不过沈南弦来的时机正好,这次恐怕需要借助平阳大长公主的威望
平阳大长公主殿下来了
周生辰(小南辰王)周生辰见过大长公主
平阳大长公主既然是朝朝的夫君,那就是一家人,不必多礼,想必殿下是因为戚真真窃国一事而来的吧,就是不知殿下是如何入城的?
周生辰(小南辰王)本王一直都在,只不过本王在中州城的兵马并不多,仅能制住皇宫,却无法掌控全城,此事必须结束在宫墙内,以免各地诸侯察觉,借此机会起兵
平阳大长公主那殿下有何打算?
周生辰(小南辰王)立新帝,废太后
这一次,他要让戚氏再也无法接近皇权,以绝后患
平阳大长公主有什么需要的同老身说,老身一定帮
小南辰王向来谋定而后动,从不打无准备之仗,所以总能立于不败之地。事关北陈江山,也事关孙女沈云朝安危,许久不露面的平阳大长公主决定出面,助小南辰王一臂之力
周生辰(小南辰王)多谢大长公主
宫内,云朝和金嫔还在被囚禁,对宣光殿之外的事一无所知。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正一步步走进小南辰王所布陷阱的太后,正在自我陶醉自鸣得意地准备登基大典,平阳大长公主在宫门前拦住了正准备入宫见证新帝登基的诸位大臣,中州兵力在太后手中,诸位大臣都不想与太后为敌,本想劝退平阳大长公主。但大长公主她此番前来,只是想说几句话,大长公主的面子,诸位大人还是要给的,而她此番前来,便是要将戚真真瞒天过海之事提前泄露给诸位大人,让云朝可以在这场斗争中发挥最关键的作用
丞相刘魏按照约定带着刘子贞等候在太极殿之前,随抱着不知从哪儿找来一个孩子的太后一同入殿。朝臣已从一生从未言谎的大长公主口中得知新生皇子早在生产当夜,便随生母离世了,太后现在手中抱的,乃是一位假皇子,要求太后找一人证来当面对质。太后自认为人证都已灭口,问朝臣想找何人?朝臣提出谢云舒。这一个月来,只有谢家姑娘一个外人住在宫中,琅琊谢氏威望犹存,谢氏女的佐证,更能说服朝臣,而对于这个人证,太后也不觉担心,在她看来,谢时宜对整件事情根本毫不知情,她便也同意让刘魏去将她带来。然而她料想不到,今日这朝堂上发生的一切,都在小南辰王的算无遗策之中
刘魏遵照懿旨到宣光殿宣召南辰王妃,云朝临行前却没想到金嫔会暗中拉了自己一把,好意提醒她要知进退,命就一条!!其实她也是个有良知心软的女子,只是从小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她的价值取向走偏,也是生于乱世王侯之家的悲哀。而她大概也觉得,虽然跟云朝只有一夜的情谊,但云朝却是她这一生中遇到的唯一会真诚对她的人,两人被一起关了一夜,也算是共患难一场,所以忍不住会为云朝担忧,云朝微笑着看了看她,表示感激,也让她放心
刘魏在云朝走近之时,从衣袖中迅速抽出早已备好的字条偷偷递给云朝,云朝心神领会以最快的速度打开看了一眼,殿下的字跃然纸上,她大吃一惊,只是还来不及思考的瞬间又被迅速抽走字条,带到了太极殿
当她走上太极殿的这一路,聪慧如她,也想明白了殿下的意思,真皇子已死,假皇子登基……这就是太后做贼心虚,才会把她扣押在宫中,以她牵制多方势力,大费周折的真正原因!!她今日走上这太极殿的使命,便是要想办法随机应变当众揭穿她的阴谋诡计
是啊,能在中州宫城周密部署一切,令丞相刘魏调转风向弃暗投明的人,必然是殿下。原来,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是她一个人在战斗;原来,殿下一直都在,一直在为她默默增援,强而有力地增援。想明白这些道理,她也有了底气,所以她挺直了身板,昂首阔步,义无反顾,这一场仗,要由她“冲锋陷阵”……她依然还是救援雍城时那个大义为先生死不惧的巾帼英雄,而这一次,她没有五千家兵,但她不是孤身一人,她的身后是从无败绩的小南辰王,是战无不胜的七十万南辰王军,所以即使太后语带威胁,她也毫无惧色
诸位大人的第一个问题,便是问她最近在宫中可曾见过先帝?她略微想了一下,如果照实话说没见过,那她就无法揭穿太后的阴谋。而先帝的突然驾崩,必定也和太后脱不了干系,所以此时即使她不说真话,太后作假心虚也一定无法自证清白,而且太后也料想不到她敢在这太极殿上说假话,她出其不意,也许反而能激她反驳,露出破绽。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所以她果断抬头
沈云朝(星月神女)见过
戚真真胡言乱语
一石激起千层浪,朝臣们开始议论纷纷,而太后也急着反驳……然而朝臣们丝毫没有理会太后,继续问云朝是何时见的?
云朝便也继续编撰,有板有眼
沈云朝(星月神女)那日太后设宴,我不胜酒力,先回了自己的寝殿,当夜陛下就密召我觐见
戚真真不可能,你不可能见过他
这下太后彻底坐不住了,直接站起身来反驳,而朝臣们却继续无视她的反驳,又问云朝陛下见她可说了什么?
沈云朝(星月神女)陛下说,皇子已经不在了,他身体不好,想从皇室宗亲中,挑一个合适的人选
戚真真住口!!!
云朝说得越离谱,太后就越沉不住气,而她越沉不住气,就越无法镇住朝臣。加上她这么多年在宫中的荒唐行径,早已让朝臣们深恶痛绝,没有人愿意再相信她说的每一句话
朝臣们对太后的信任已经下降到了极点,云朝不妨再添一把火
沈云朝(星月神女)陛下还说,谢太傅的死也有蹊跷
戚真真沈云朝,你妖言惑众,孤要砍了你的头
太后被彻底激怒,而云朝没有一丝一毫的畏惧,视死如归气浩然,更令自己所言在朝臣面前,增加了无限的可信度。此时太后却已失势,叫了半天禁卫统领,却无人应答。她做梦也不会想到,南辰王军已悄无声息控制了皇宫
胜负已分,这一场仗,云朝完胜!!她也终于为南辰王军从无败绩的盛名,又添上了辉煌的一笔。腻如玉脂涂朱粉,光是金刀剪彩霞; 从此时时春梦里,应添一树女郎花
尘埃落定,太后已无路可退,刘魏以皇室颜面为由,自己刘氏宗亲身份作保,说服朝臣暂且退下。待殿内仅剩他与太后二人,便开诚布公告诉她,周生辰已在中州,要她改立刘子贞为帝
这是讲究皇室正统文人推崇的时代,先帝无后,帝位当由离先帝血统最近的宗亲继承,周生辰虽是高祖皇帝亲弟弟,先帝的亲叔叔,却是外姓之王,已非刘姓皇族。倘若此时由他称帝,不但那些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朝中老臣接受不了,就连各地诸侯也会借此举兵造反,届时将是朝局动荡民心不安,内忧外患,国土之上烽烟再起,战乱不断
乱世皇权更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最终都是百姓受累,生灵涂炭……所以他不能,也无意接手这个皇位,况且事发突然,他在中州城兵马并不多,仅能制住皇宫,而无法掌控全城。此事必须以最简单最高效,百官最能接受的方式在宫中速战速决……宫内发生的一切宫外并不清楚,此时还需要太后出面立新帝,方能名正言顺稳住民心。而刘子贞,是除他以外,离先帝血缘最近的正统宗亲子弟,历代皇帝幼年登基者皆有先例,此时由太后亲手扶持他登基为帝,才足以攘外安内,稳定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