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戒线外围了不少看热闹的人,闪光灯在警戒线内此起彼伏。一个穿着印着“犯罪现场调查”字样外套的年轻男人正举着手机直播,镜头怼得很近,几乎要碰到证物袋。
“家人们看好了,这种密室杀人案,关键就在于凶手的撤离路径!”男人语速飞快,对着屏幕侃侃而谈,正是在网络上小有名气的“犯罪学爱好者”博主李哲。他瞥见蹲在角落观察门锁的裴溯,忽然嗤笑一声,“你们看那位警官,对着个破锁研究半天,一看就是没经验。我敢打赌,他肯定没发现,凶手是从通风管道跑的!”
直播间弹幕瞬间刷过一片“哲哥好厉害”“果然专业”。李哲更得意了,径直走到裴溯身后:“这位同事,不是我说你,分析得太表面了。你看我上周发的视频,那起写字楼谋杀案,我三分钟就推理出凶手身份,现在播放量破百万了。”
裴溯没回头,指尖轻轻拂过门锁内侧的划痕:“通风管道口径三十厘米,凶手身高至少一米八,过不去。”
“你怎么知道凶手身高?”李哲梗了一下,随即强辩,“说不定是小个子凶手呢?再说了,现场这么多痕迹,你盯着个锁看什么?”
“因为锁是关键。”裴溯站起身,目光扫过房间,“凶手用的是单套结绑住死者,绳结收尾时习惯性往左侧用力,这是长期使用左手的人特有的习惯。而且他避开了所有监控,甚至知道保洁的巡逻时间,说明他对这里的环境熟悉到至少观察过一周以上——这些,你的百万播放量视频里提到过吗?”
李哲脸色有点挂不住:“你这是主观臆断!哪有那么多巧合?”
“不是巧合。”裴溯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三年前,临市那起珠宝店抢劫杀人案,凶手同样用单套结,同样熟悉现场监控死角;五年前,省会公园碎尸案,尸块包裹的绳结收尾方向,和这个一模一样;还有七年前那起悬案,女大学生宿舍谋杀案,凶手在现场留下的半个鞋印,尺码对应的身高,和我刚才推测的一致。”
这三个案子都是警方内部存档的悬案,细节从未公开。李哲的脸“唰”地白了,手机差点脱手——这三个案子,正是他早期模仿“神秘顾问”分析视频时反复研究的案例!那个只存在于传说中、从未露面的“神秘顾问”,总能从警方忽略的细节里找到关键线索,是他一直标榜的“偶像”。
“你……你怎么知道这些案子的细节?”李哲声音发颤。
裴溯没回答,转头看向刚走进来的骆为昭:“骆队,申请调取这三个案子的卷宗,凶手很可能是同一人。另外,查一下死者公司近半年离职的男性员工,身高一米八左右,左撇子。”
骆为昭愣了一下,他知道裴溯擅长侧写,却从不知道他对全国的悬案都了如指掌。“你怎么会……”
“之前帮其他省市的同事看过卷宗。”裴溯说得轻描淡写,仿佛只是在说一件平常事。
李哲的直播间彻底炸了。有人认出了那三个悬案的代号,开始疯狂刷屏:“这不是传说中那个神秘顾问的风格吗?”“哲哥不是说他的分析都是原创吗?”“刚才那位警官说的细节,跟当年内部流出的消息对上了!”
李哲面如死灰,他终于反应过来——眼前这个被他嘲讽“没经验”的年轻人,就是他一直模仿、却连名字都不知道的“神秘顾问”原型。自己刚才在正主面前炫耀“推理”,简直像个跳梁小丑。
“你……你是……”李哲嘴唇哆嗦着,连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
裴溯没再理他,径直走向骆为昭,递过一个证物袋:“门锁内侧的划痕里有微量铁锈,凶手可能用了自制工具,查最近购买过钢管切割设备的人。”
骆为昭接过证物袋,看着裴溯冷静分析的侧脸,忽然笑了。这小子,藏的东西还真不少。他转头看向还在发愣的李哲,扬了扬下巴:“这位博主,麻烦关掉直播,配合我们做个笔录——关于你非法泄露案件信息的事。”
李哲的手机“啪”地掉在地上,屏幕碎了一道裂痕,像他此刻的表情一样狼狈。警戒线外的闪光灯依旧在亮,但这一次,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那个穿着简单制服、却气场全开的年轻警官身上。
骆为昭拍了拍裴溯的肩膀:“行啊,裴顾问,以后多‘帮’我看看案子。”
裴溯嘴角几不可查地勾了一下,没说话,转身继续勘察现场。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在他身后拉出一道长长的影子,带着一种藏不住的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