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梭号”停靠织轨站的当晚,站内的全息星图突然泛起橙红色的涟漪。林砚舟手腕的星图与全息屏产生共振,四色光粒自动让出一条轨迹,橙红光粒顺着轨迹流动,在星图中心形成一道清晰的信号波纹——这是自橙红光粒出现以来,第一次主动传递可解读的信息。
沈辞立刻启动频率解码程序,当信号转化为影像时,舰桥内陷入寂静:画面中,一个与小星年龄相仿的孩子站在陌生的星球表面,他的手腕上,戴着与林砚舟相似的星图,只是光粒全为橙红色。孩子身后,他们的“记忆穹顶”正被一种暗黑色的频率侵蚀,那些原本交织的橙红星轨,正像被墨汁浸染般逐渐消失。
“是求救信号。”外星孩童的双频结与影像产生共鸣,解读出孩子的意识波动,“他们的文明叫‘炽橙族’,世代守护着宇宙的‘频率火种’——也就是橙红光粒。但最近,一种‘暗频率’突然出现,吞噬他们的本源频率,连记忆穹顶里的‘初始仰望记忆’都快消失了。”
小星突然跑到全息屏前,伸手触碰影像中的炽橙族孩子。两道稚嫩的意识波动在空气中交汇,小星的画纸自动展开,浮现出炽橙族星球的坐标——就在三校准带形成的三角中心,那个旋转的双星系黑洞旁。“他说,暗频率是‘失衡的融合残留物’。”小星转头看向林砚舟,“和当年超文明崩解后留下的东西一样,只有三校准带形成的‘频率闭环’,才能净化它。”
陈默的深海站传来新的验证数据。他将炽橙族的信号频率与静默星云的史前石碑数据比对,发现两者的编码逻辑完全一致:“炽橙族是史前织轨者的‘频率守护者’,他们的文明,就是为了在双文明找到平衡后,激活最后的‘宇宙星轨闭环’而存在的。”他调出沙漠陶片的最新影像,最后一块陶片上的图案彻底清晰——三个孩子手拉手站在双星系黑洞旁,他们手中的光粒融合成一道白光,照亮了整个宇宙星图。
林砚舟立刻召集双文明的核心成员,启动“三文明联动”计划:“织梭号”携带双文明的“初始仰望频率”(地球拉斯科星象、外星超新星时刻)前往炽橙族星球,陈默在深海站同步激活记忆琥珀网络,将双文明的融合记忆转化为光粒,通过三校准带的闭环传递过去;外星母星则启动守轨者遗址的“频率增幅器”,为闭环提供能量支持。
当“织梭号”抵达双星系黑洞旁的炽橙族星球时,眼前的景象让人心碎:原本橙红色的星球表面,一半已被暗频率覆盖,炽橙族的孩子们围在记忆穹顶旁,用自己的意识波动勉强抵挡暗频率的侵蚀。那个发送信号的孩子看到“织梭号”时,眼中燃起希望的光,举起手中一块破碎的橙红色晶体——正是炽橙族的“初始仰望锚点”。
“暗频率在吞噬我们的‘火种’。”炽橙族孩子的意识波动带着焦急,“我们的‘第一次仰望’,是看到黑洞喷出橙红光粒的时刻,只有将这个记忆注入三校准带的闭环,才能激活净化程序。”他将晶体递给林砚舟,“我妈妈说,当三种初始频率在黑洞中心共鸣时,宇宙星轨的真正样子就会显现。”
林砚舟接过晶体,将其与地球、外星的初始锚点频率一起,注入黑洞边缘的“频率发生器”——那是史前织轨者留下的装置,此刻正随着三股频率的注入逐渐苏醒。当三种频率在发生器中相遇时,黑洞突然停止了吞噬,而是喷出一道三色交织的光带,顺着三校准带的闭环,流向宇宙的各个角落。
暗频率在三色光带的照射下,逐渐分解成无数细碎的光粒,重新融入各个文明的星轨。炽橙族的记忆穹顶恢复了橙红色的光芒,双文明的星图上,橙红光粒终于与其他颜色和谐共存。小星与炽橙族孩子、外星孩童手拉手站在发生器旁,他们的意识波动交织在一起,在星图上画出一道全新的轨迹——那是属于年轻一代的“未来织轨路”。
林砚舟看着全息屏上不断延伸的三色光带,突然明白林晚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织轨者的使命,不是编织星轨,是让每个文明,都能在星轨上,找到回家的路,也找到同行的伙伴。”她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宇宙文明共生的开始,而他们,只是这场漫长织轨史中,幸运的“平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