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长安的消息传到洛阳时,沈砚正在整理阵亡将士的名册。纸页上的名字密密麻麻,有些字迹已被泪水洇得模糊——那是弟兄们用生命换回来的胜利。
“将军,郭子仪元帅已率军进入长安,正清理叛军余孽,安抚百姓呢!”亲兵冲进帐中,声音里满是雀跃,“还说要等您一同去太庙告慰先帝!”
沈砚放下名册,指尖在“潼关”二字上停顿良久。那里记着哥舒翰的名字,记着封常清的名字,记着无数没能看到长安光复的弟兄。
“我们走吧。”他站起身,甲胄上的冰碴簌簌落下——洛阳的雪刚停,长安的秋意想必正浓。
从洛阳到长安的路途,比来时平坦了许多。沿途的百姓已开始重建家园,田埂上有人耕作,集镇里有商贩吆喝,孩子们追着唐军的马队奔跑,手里举着刚抽出新芽的柳枝。
沈砚勒马驻足,望着这片渐渐复苏的土地,突然想起阿史那夜曾说:“最好的风景,是安宁的人间。”
抵达长安时,郭子仪正站在朱雀大街上,指挥士兵拆除叛军竖起的“大燕”旗帜。这位老将鬓发又添了几分霜白,见了沈砚,却笑得像个孩子:“你看,咱们回来了。”
沈砚抬头望去,长安城的城楼虽有破损,却依旧巍峨。阳光照在斑驳的城砖上,映出岁月的刻痕,也映出劫后余生的坚韧。
太庙的祭祀仪式很简单。没有繁复的礼乐,只有新君率文武百官,对着列祖列宗的牌位三叩九拜。沈砚站在武将队列中,听着新君的祝词,字字都在诉说着光复的不易。
仪式结束后,郭子仪拉着他登上城楼。长安的秋风吹拂着两人的衣袍,远处的曲江池畔,已有百姓在泛舟,隐约能听见熟悉的歌女吟唱——那是被战火中断了多年的《霓裳羽衣曲》。
“天下还未太平啊。”郭子仪望着东方,“安庆绪在河北还有残部,史思明在范阳蠢蠢欲动,吐蕃也在盯着河西……”
“总会平定的。”沈砚接过话头,目光望向西北,“就像我们守住了河西,收复了两京一样。”
他想起阿古拉的信,说河西一切安好,只是红刺玫开了又谢,总等不到看花的人。他还说,各族百姓都在盼着他回去,盼着能再听他讲长安的故事。
“我该回河西了。”沈砚轻声说。
郭子仪点点头,眼中满是理解:“那里需要你。吐蕃狼子野心,没你镇着,我终究不放心。”他从怀中取出一枚虎符,“拿着这个,河西军以后就归你统领。朝廷……朝廷不会忘了你的功劳。”
沈砚接过虎符,沉甸甸的,像接过了一片土地的重量。
离开长安的前一日,沈砚独自走到曲江池畔。秋风吹落池边的柳叶,水面上泛起涟漪。他仿佛又看到了年少时的自己,看到了阿史那夜笑着朝他扔花瓣,看到了长安的繁华如画卷般铺展开来。
那些破碎的记忆,终于在此刻拼凑完整。
“等我。”他对着池水轻声说,既是对河西的弟兄,也是对那个永远留在记忆里的姑娘。
三日后,沈砚率河西军离开长安。队伍行至渭水岸边时,他回头望了一眼这座浴火重生的都城,城楼的唐旗在秋风中猎猎作响,像在与他道别。
前路漫漫,或许还有风沙,或许还有战火。但他知道,只要手中的枪还在,心中的火不灭,总能守住那些想要守护的东西。
就像河西的红刺玫,哪怕历经风霜,明年春天,依旧会开得热烈而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