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事厅的气氛凝重得几乎能压断人的脊梁。
魏劭的话像一把刀,直插军师心口。他站在原位,脸上神色变幻不定,片刻后才缓缓开口:“侯爷多虑了。”
“是吗?”魏劭冷笑一声,“那你告诉我,为何你突然质疑福福?为何你昨日夜里要单独来见我,说这些话?”
众人屏息听着,连呼吸都不敢重一分。
军师抬头看向魏劭,目光沉静如水:“属下所言,皆为战局考虑,并无他意。”
“战局?”魏劭声音陡然低沉,“你是在教我如何用人?”
军师终于变了脸色,他张了张嘴,却未再辩驳。
魏枭站在门口,眼神微动,不动声色地扫了一眼军师袖口下的手指——那指尖微微发白,指甲缝里残留着一丝墨迹。他心中一凛,迅速记下了这个细节。
魏劭没有继续逼问,而是缓缓起身,走到军师面前,声音轻得仿佛只是闲谈:“若你真有什么苦衷,现在说,还来得及。”
军师沉默良久,最终垂下头:“属下……并无他意。”
魏劭看着他,像是在看一个陌生人。
半晌,他转身坐下,淡淡道:“今日议事到此为止,各自归位。”
众人纷纷起身,行礼退下。魏枭走在最后,出门前回头看了军师一眼,那人依旧站在原地,神色复杂。
夜幕降临,营帐外的风卷起尘土,吹得火把摇曳不止。
我在自己的小屋内翻来覆去睡不着,总觉得昨晚的事还没完。魏劭虽未当众揭穿军师,但我能感觉到,他已经起了疑心。
而军师……他到底想做什么?
正想着,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我警觉地坐起身,悄悄走到窗边,借着月光望去——只见魏枭独自一人站在院墙边,似乎在观察什么。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推门走了出去。
“这么晚还不睡?”他没有回头,语气平静。
“我睡不着。”我走到他身边,望着远处漆黑的树林,“你在看什么?”
“没什么。”他顿了顿,又道,“今晚风大,小心着凉。”
我皱眉看他:“你是不是知道些什么?关于军师的事。”
他沉默片刻,才低声说道:“有些事,你现在知道了,未必是好事。”
我心头一紧:“你什么意思?”
他终于转过身,目光深沉:“熊嘟嘟,你是侯爷的人,不是我的。”
我愣住:“所以呢?”
“所以我不该告诉你太多。”他说完,便转身离开,只留下我一个人站在冷风中,满脑子疑问。
第二天清晨,我照常去找魏朵练剑。
她见我心不在焉,忍不住问:“你怎么了?昨天晚上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
我摇头:“没事,就是有点累。”
她狐疑地看了我一眼,没再多问,拉着我去练剑。
但我知道,事情远没有结束。
午饭过后,我回到屋里,正准备休息,忽然听见门外有人说话。
“侯爷有令,所有亲卫加强巡逻,尤其是小小姐住所周围。”
“是,队长。”
我心头一跳,立刻推开窗户,看到魏枭正在院子里安排人手,神情严肃。
他察觉到我的目光,朝我这边看了一眼,却没有靠近,只是冲我点了点头,便继续指挥其他人去了。
我隐隐觉得不对劲。
果然,到了傍晚,厨房那边出了事。
一名厨娘助手被发现藏有毒针,意图混入厨房对食物下毒。幸好被巡逻的魏枭及时识破,将人拿下。
审讯之后,那人并未透露太多,只说了一句:“有人让我这么做。”
魏枭问他是谁指使的,对方却咬紧牙关,不肯开口。
后来才知道,那人身上的图腾,与乔族无关,反倒像是一种古老的符号。
我站在一旁听着,心里隐隐有些不安。
魏枭走过来,低声对我说:“最近你尽量别出府,我会让人守着你。”
“你不相信我能保护自己?”我挑眉。
他看了我一眼,嘴角微微扬起:“你确实比以前强了,但还不够。”
我没再争辩,只是默默点头。
那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
梦见自己站在一片废墟之中,四周都是血和火焰。魏劭站在不远处,背对着我,手中握着一把染血的剑。
我想喊他,却发不出声音。
然后,我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
回头一看,竟是军师,他手里拿着一封信,脸上带着诡异的笑容。
“你知道吗?”他低声说,“你不过是颗棋子。”
我猛地惊醒,发现自己已经坐在床上,额头全是汗。
窗外,月光如水。
我披上外衣,轻轻推开窗户,想要透口气。
就在这时,我看见了魏枭。
他站在屋檐下,靠在柱子上,手里握着一把短刀,目光警惕地扫视四周。
原来,他一直都在。
我心里忽然涌上一股暖流。
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守护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也察觉到了什么。但我知道,他是真的在乎我。
第二天一早,魏枭来找我,递给我一个小盒子。
“这是什么?”我接过。
“护身符。”他淡淡地说,“带上它,能保你平安。”
我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枚小小的玉牌,上面刻着一个陌生的符号。
我抬眼看他:“这东西……是从哪来的?”
他迟疑了一下,才道:“是我母亲留下的。”
我怔住:“你母亲?”
他点点头:“她曾说过,这符文能护佑持有者免受邪祟侵扰。”
我低头看着那枚玉牌,心中泛起一丝异样的情绪。
“谢谢你。”我轻声道。
他只是嗯了一声,转身离去。
我站在原地,看着他的背影,忽然想起昨夜梦里的那句话:
“你不过是颗棋子。”
如果真是这样,那魏枭又是谁的棋子?
他为什么要这样守护我?
我不知道答案,但我知道,从这一刻起,我对他的信任,更深了一分。(•̀ᴗ•́)و̑
而这场阴谋,也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