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成长笔记 · 第27篇
2025年11月8日 · 星期六
高一下学期期中复习笔记
《沁园春·长沙》深度解析
今天重新梳理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写于1925年秋天,当时32岁,正处在革命事业的上升期。词中"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开篇即展现了宏大的空间感和强烈的个人形象。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句不仅是问天问地,更是问时代、问历史,展现了青年心下的胸襟。
艺术特色分析:词中运用了大量对比手法:"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等动词的运用极富动感,展现了革命青年的豪情壮志。
《百合花》主题探讨
茹志鹃的《百合花》是部编版新教材增加的篇目,通过一个农村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围绕"百合花"被子的故事,展现了战争年代普通人的善良与纯真。
人物形象分析:
1. 通讯员:朴实、羞涩,关心同志却不善表达,最后为救人而牺牲
2. 新媳妇:开始时对借被子不情愿,后来被通讯员的真诚打动,最后含泪为死去的通讯员盖上百合花被子
今晚复习时特别感动于这个细节:"我看见她眼里闪着晶莹的泪光,把自己那条百合花的新被,铺在了棺材底,半条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
教材关联内容
根据2019年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目录,第一单元为"文学阅读与写作",包含三篇课文:《沁园春·长沙》、《天狗》和《百合花》。这三篇分别代表了中国现当代诗歌和短篇小说的优秀作品,共同展现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
文言文重点突破
《劝学》知识点整理
荀子的《劝学》是高中文言文必背篇目,期中考试重点复习以下内容:
重点实词:
1.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2.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中:符合;輮:使...弯曲
3. "金就砺则利"——就:接近;砺:磨刀石
名句翻译: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论证方法:文章运用了大量比喻论证(青取之于蓝、冰水为之等)和对比论证(骐骥一跃与驽马十驾),形象生动地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赤壁赋》情感脉络
苏轼的《赤壁赋》写于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以"乐—悲—乐"为情感线索:
1. 第一段"乐":描写月夜泛舟的悠然自得,"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意境
2. 第二段"悲":由箫声引出历史兴亡之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达了生命短暂的慨叹
3. 第三段"乐":通过水月之辩,阐明"物与我皆无尽"的道理,展现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表现了苏轼超越政治挫折的精神境界。
期中作文备考
材料作文审题要点
根据老师讲解,期中考试可能考查以下类型作文:
1. 情境任务型作文:给出一段现实情境,要求考生就某一问题发表看法,如"家乡文化建设"、"网络语言使用"等
2. 名言哲理型作文:给出一句或多句名言,要求考生结合自身体验写感悟,如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中的观点
3. 文学评论型作文:针对课文中的某一观点或人物形象进行评析,如《百合花》中的人性美
备考策略:
• 熟记课文中的经典语句和事例
• 准备3-5个通用素材(如苏轼、史铁生等人物事迹)
• 练习快速列提纲,确保结构清晰
《反对八股》写作借鉴
《反对八股》虽然是一篇议论文,但其写作方法值得学习:
1. 问题导向:开篇直接指出"八股"的八大罪状,立场鲜明
2. 生动比喻:如"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等通俗易懂的比喻
3. 解决问题:不仅批判问题,还提出"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的解决方案
可以借鉴这种"摆现象—析危害—提建议"的论证结构,使议论文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