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北大之路:学霸笔记
本书标签: 现代  北大路缘梦 

学霸笔记·第34篇 劝学之道

北大之路:学霸笔记

学霸笔记·第34篇

劝学之道

学习札记

清晨的露珠还挂在窗外的槐树叶上,我已经坐在教室里翻开《荀子·劝学》。这篇课文我们已经预习过,但今天老师要深入讲解,我特意用荧光笔标出了几个关键段落。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正当我思考这段比喻的含义时,耳边突然响起一个温和的声音:"这段讲的是后天学习对人的改造作用。"我惊讶地转头,看到一位穿着古朴长袍的老者站在我身边,他手持竹简,目光慈祥而深邃。

"您是...荀子?"我小声问道。

老者微笑点头:"正是。看到你如此用心研读我的文章,特来与你探讨。"

我的心跳加速,但很快平静下来。荀子坐在我旁边的空位上,指着我的笔记说:"你标注的这段,是用自然现象比喻学习可以使人超越本性。靛青从蓼蓝中提取却比蓼蓝更蓝,冰由水凝结却比水更冷,说明通过加工改造,可以超越原本的状态。"

学霸笔记

荀子用五个层次递进的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1. 青出于蓝 - 后天学习可以超越先天条件

2. 冰寒于水 - 学习可以改变本质属性

3. 木直中绳 - 学习需要标准规范

4. 輮以为轮 - 学习是一个加工改造的过程

5. 不复挺者 - 学习的效果是持久稳固的

荀子继续说:"木材经过墨线校正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会锋利,君子广博学习并且每天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而行为无过。"

"所以您强调的是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反省?"我问道。

"正是。"荀子点头,"学习不可停止,如同加工不可中断。你看那木材,即使又经风吹日晒干枯,也不会再挺直,因为已经彻底改变了。"

课堂精要

上课铃响了,荀子的身影渐渐淡去,但他的话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李老师开始讲解课文,我发现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李老师解释道:"这段讲的是学习方法。荀子认为,与其自己苦思冥想,不如学习前人的经验;与其踮脚远望,不如登上高处。这说明要善于借助外物和他人的智慧。"

我在笔记上写道:学习要讲究方法,善用工具和资源。就像我们使用参考书、请教老师、与同学讨论,都是'善假于物'的表现。

劝学 青出于蓝胜于蓝,

冰凝于水寒于水。

木受绳直金就砺,

君子博学日三省。

课堂讨论环节,我主动发言:"荀子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说明学习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每天背几个单词,做几道题,看似微小,但积累起来就会产生质的飞跃。"

李老师赞许地点头:"很好的理解。荀子还用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比喻,强调坚持不懈比天赋更重要。"

学习启示

1. 学习没有捷径,需要日积月累

2. 天赋不如坚持重要

3. 每天进步一点点,终会有大收获

4. 制定长期学习计划比短期突击更有效

课后思考

放学后,我独自留在教室整理笔记。夕阳透过窗户洒在桌面上,荀子的身影又出现了。

"你对'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段怎么理解?"他问道。

我想了想说:"这是讲专心致志的重要性吧?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强壮的筋骨,却能钻土饮泉,是因为专心;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螯,却只能寄居蛇鳝的洞穴,是因为浮躁。"

"很好。"荀子满意地说,"学习最怕三心二意。你看现在很多学生,一边看书一边玩手机,如何能学得好?"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我在笔记本上记下:没有精诚专一的精神,就不会有明辨是非的智慧;不能埋头苦干,就不会有显赫的成就。学习需要全身心投入。

荀子又说:"你来自农村,条件或许不如城市学生,但不必自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环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选择和努力。"

他的话让我心头一热。是的,虽然我们学校设施简陋,但只要有坚定的志向和正确的方法,一样可以考上好大学。

荀子劝学核心思想

1. 学不可以已 - 学习不可停止

2. 善假于物 - 善于借助外物和他人

3. 积善成德 - 积累的重要性

4. 锲而不舍 - 坚持不懈

5. 用心一也 - 专心致志

天色渐暗,荀子的身影在暮色中渐渐模糊。"记住,"他的声音仿佛从远方传来,"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学习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完善自我。"

我合上笔记本,心中充满力量。《劝学》不再只是一篇需要背诵的课文,而成为了指引我学习道路的明灯。

—— 记录于晚自习后 · 星光相伴 ——

上一章 学霸笔记·第33篇北大之路:从乡村到北大的文学之旅 北大之路:学霸笔记最新章节 下一章 学霸笔记 · 第35篇古诗词中的生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