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意外的初遇与绑定
九月的风卷着桂花香气掠过操场,高三开学典礼的礼堂里座无虚席。程简站在后台,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演讲稿边缘,心跳像打鼓——作为学生会副主席,她要代表高三学生发言,可笔记本电脑连接的投影仪突然蓝屏,PPT里精心准备的成绩分析图表、学期规划全成了泡影。
“线路接触不良,短时间修不好。”技术部的同学满头大汗,“程简姐,要不你脱稿?”
程简深吸一口气,刚要硬着头皮上台,一道清瘦的身影忽然从人群后走出。是技术部部长俞淮,他总是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戴着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睛像结了冰的湖面,平时在走廊遇见都难得说一句话。此刻他没多言,径直走到舞台侧面的黑板前,拿起粉笔。
“你要……”程简愣住。
“你的图表数据,报给我。”俞淮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
程简报出关键数据的瞬间,粉笔在黑板上划出流畅的弧线。他竟记得她之前在学生会会议上提过的核心数据!不过三分钟,原本该在PPT上呈现的柱状图、趋势线就以更简洁直观的方式出现在黑板上,连化学方程式的配平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演讲顺利完成,台下掌声雷动。程简鞠躬时,余光瞥见俞淮已经放下粉笔,默默退回阴影里。典礼结束后,她追上去道谢:“俞淮,今天真的谢谢你,你怎么会记得那些数据?”
少年停下脚步,侧过脸,阳光透过走廊窗户在他睫毛上投下浅影:“技术部备份过所有重要文件。”说完,只点了下头便转身离开,留下程简望着他清瘦的背影,心里泛起一丝好奇——这个传说中门门理科满分、却从不参加集体活动的“冰山”,好像和传闻里不太一样。
下午的班会课,班主任拿着“优生互助计划”名单走进教室:“为了平衡各科发展,咱们班程简和俞淮一组,程简帮俞淮提升语文作文,俞淮带程简巩固理科薄弱项。”
全班哗然。程简是语文课代表,作文常年被当范文;俞淮是化学竞赛种子选手,可语文选择题总错一半,作文更是被老师批“像写实验报告”。这对文理极端的组合,怎么看都透着违和。程简抬头,正对上俞淮看过来的目光,他迅速移开视线,耳根却悄悄泛起微红。
第二章:冰山的裂缝与心动的萌芽
第一次互助学习定在周三放学后的图书馆。程简抱着俞淮的语文试卷,指尖点着他的作文:“你看这里,论证‘坚持’用了三个化学实验案例,逻辑是对的,但太硬了。试着加一句‘就像铜在空气中氧化,日复一日的微小变化,终会镀上时光的颜色’,会不会更有画面感?”
俞淮的笔尖悬在笔记本上,沉默片刻:“铜氧化是2Cu + O₂ = 2CuO,属于缓慢氧化,用‘时光的颜色’替代‘黑色氧化铜薄膜’,是否偏离事实?”
程简被他一本正经的样子逗笑:“作文不是写实验报告呀,适当的比喻能让文字活起来。”她随手翻开自己的笔记本,想找例子,却不小心露出了页脚的小漫画——画着两个火柴人,一个举着试管,一个拿着钢笔,中间画着个大大的“互助”箭头。
俞淮的目光在漫画上停留了两秒,镜片后的眼睛似乎柔和了些:“画得不错。”
程简脸颊发烫,慌忙合上本子:“随便画的!”
这时,林小满凑过来,撞了撞程简的胳膊,压低声音笑:“啧啧,单独和冰山帅哥待一下午,老实交代,是不是有点心动?”
“别乱说!”程简拍开她的手,却忍不住看向不远处的俞淮——他正对着作文本皱眉,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他手背上,能看到清晰的血管。心跳,又不争气地快了半拍。
几天后,学校布告栏贴出化学创新竞赛通知。程简路过时,看到俞淮站在公告前,手指无意识地敲着公告栏边缘。“你报名吗?”她走上前,“上次看你笔记本上写的‘新型净水材料’构想,很厉害啊。”
俞淮转过头,第一次主动多说了几句:“在研究活性炭与纳米材料的复合结构,不过答辩展示可能……”他顿了顿,“表达不清楚。”
“我可以帮你!”程简脱口而出,又觉得太急切,补充道,“我擅长做PPT和演讲稿,咱们正好互补。”
俞淮看着她亮晶晶的眼睛,几秒钟后,轻轻“嗯”了一声,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温度。
第三章:天台的秘密与默契的生长
图书馆闭馆后,教学楼顶的天台成了两人的秘密基地。这里能看到远处的晚霞,风里飘着食堂的饭菜香。程简教俞淮写抒情段落时,他会拿出小本子记关键词:“比喻要贴合本体特质”“多用感官描写”;俞淮教程简分析化学平衡时,会在草稿纸上画可爱的分子模型:“把每个原子想象成排队的小朋友,浓度变化就是队伍移动的方向。”
程简发现,俞淮记得她所有习惯:她喝温水从不加冰,他每次带两瓶水,都提前晾到室温;她思考时喜欢转笔,他会默默把自己的备用笔放在她手边;她随口提过喜欢天台角落的野雏菊,第二天那里就多了个小小的玻璃罩,挡住了风吹雨打。
俞淮也发现,程简总在他皱眉时,在笔记本上画些奇奇怪怪的漫画:比如把“酸碱中和”画成两个吵架的小人握手言和,把“催化剂”画成举着指挥棒的小精灵。有一次他瞥见她的画,忍不住问:“这个催化剂为什么长着我的脸?”
程简手一抖,笔差点掉下去:“哪、哪有!就是随便画的……”
化学竞赛初选那天,俞淮站在讲台上展示项目,PPT里的图表旁,程简加了几行诗意的注释:“当活性炭的孔隙拥抱纳米颗粒,就像夜空接住了散落的星子,共同编织出净化污水的网。”评委们频频点头,其中一位笑着说:“不仅实验扎实,表达也很有感染力。”
俞淮下意识看向台下,程简正举着加油的手势,眼睛弯成了月牙。他嘴角微不可察地扬了一下,在众人没注意的瞬间,与她完成了一场无声的击掌。
第四章:暴雨中的靠近与藏不住的在意
月考成绩出来那天,程简盯着自己下滑的理科排名,趴在课桌上不想说话。学生会换届筹备、班级黑板报评比、还有帮俞淮改竞赛演讲稿,最近堆的事太多,连最擅长的数学都错了两道基础题。
放学时,手机震动了一下,是俞淮发来的消息:“天台。”
程简拖着脚步上去,看到俞淮手里拿着一张纸。“这是你近三次考试的理科错题分类,”他指着纸上的表格,“函数错题占比62%,但其中58%是计算失误,知识点漏洞只有3道题。”他拿出计算器,“用泊松分布算过,单次失误率超过均值2.3倍,属于偶然事件,概率低于5%。”
程简愣住:“你还帮我算这个?”
“数据不会骗人。”俞淮把她的数学笔记本推过来,“错题我标了重点,晚自习可以问我。”
那一刻,程简忽然觉得鼻子发酸。
化学竞赛决赛前的晚上,两人在实验楼完善模型到十点,锁门时才发现外面下起了暴雨。俞淮从储物柜里翻出一把黑色大伞,撑开时伞骨“咔嗒”一声响。“我送你到宿舍楼下。”
雨幕里,伞下的空间很小。程简能闻到俞淮身上淡淡的消毒水味(大概是泡过实验器材),肩膀偶尔碰到一起,两人都会像触电般缩回,却又在下次迈步时,不自觉地靠近。走到女生宿舍楼下,程简才发现俞淮的左肩全湿了,他却像没事人一样:“模型放在你桌上了,明天答辩别紧张。”
转身时,程简的笔记本从包里滑出来,掉在地上。俞淮弯腰去捡,扉页散开,露出里面贴满的校刊剪报——全是她发表的文章,旁边还有他用红笔写的批注:“此处比喻优于上次作文”“情感表达更自然”。
“你……”程简脸颊发烫。
俞淮把笔记本递回来,耳尖泛红:“研究你的写作风格,对提升作文有帮助。”
那天晚上,程简躺在床上,想起自己白天不小心看到俞淮的手机相册——最后一个文件夹里,存着她画的所有化学漫画,每张都标了日期。她抱着枕头笑出声,原来有些在意,就算藏在“学习”的借口下,也藏不住啊。
第五章:赛场的并肩与未来的岔路
化学竞赛决赛现场,聚光灯打在俞淮身上。他握着话筒的手微微发颤,原本背熟的稿子卡在喉咙里。台下的程简急得攥紧拳头,忽然想起他之前说过“紧张时看固定点会平静”,便举起手,比了个“加油”的手势,又指了指自己的笔记本——那上面画着他的分子模型,旁边写着“你超棒”。
俞淮的目光落在她身上,像是找到了锚点。他深吸一口气,重新开口时,声音稳了很多,甚至在结尾加了一句程简教他的话:“这个项目就像我和搭档一起拼的拼图,缺了任何一块,都不会完整。”
最终,俞淮拿到了二等奖和一笔创新奖学金。下台时,他径直走到程简面前,把一半奖金塞进她手里:“你的功劳。”
程简笑着推回去:“是你自己厉害!”
傍晚的操场,两人并肩走着,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程简踢着脚下的石子,犹豫了很久才开口:“我爸妈今天打电话,说让我申请国外的文学系,他们觉得那边的创作氛围更适合我。”
俞淮的脚步顿了顿:“你想去吗?”
“我不知道,”程简抬头看他,“其实我更想留在国内,学汉语言文学,还能……”还能和你一起考同一所城市的大学。后半句没说出口,却在晚风里轻轻漾开。
俞淮望着远处的教学楼,忽然说:“我的竞赛成绩,够争取保送国内顶尖大学的化学系了。”他转过头,镜片后的眼睛在夕阳下亮得惊人,“那所大学的文学院,也是全国前三。”
程简的心猛地一跳,像是有烟花在胸腔里炸开。她看着俞淮,他没再说下去,可那句没说完的话,却比任何承诺都清晰——原来,他们的未来规划里,早已悄悄为对方留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