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自己的观点有时候会变——之前持一种想法,现在却更偏向“陶白白”的一些看法。但我不会否定我之前是理解小鹿说的那些话,只是现在的我,更愿意相信人性层面的东西。
就说“陶白白”吧,他本身是男性,天生就带着男性视角和对人性的感知,其实更明白:如果他现在一无所有,小鹿大概率不会有之前那些举动。以我目前看到小鹿的来看,从人性角度说,她心里是有点不甘心的。加上陶白白最近有了新对象,她大概是想让外界觉得自己是清醒的。可其实“清醒”这回事,自己知道就够了,没必要特意告诉别人——你越想证明,反而越容易招来议论。陶白白恰恰是看透了这点人性,所以才没发表任何言论、没做任何多余的事,就安安静静做自己的事。
至于他俩的感情,外界本来就看不透,我目前了解到的也只是这些片段,根本没什么谁对谁错。但我确实觉得“陶白白”很懂观察人性,所以有时候可以多听听他聊人性相关的内容,而不是看他说星座——星座这东西太容易让人代入了,就像我之前关注“焦虑型人格”“回避型人格”那样。
其实,能通过这些意识到要内观自己、试着改变,是件很好的事。但大家真的不用太较真,人性本身就多变,感情里有点焦虑或回避倾向,根本不是什么错,太正常了。我越往下琢磨这些,就越觉得要坚持内观,但不会再刻意把自己套进某个标签里。就像前两天,我挺迷茫的,想更了解自己,就去看了些类似星座的玄学内容,想靠这些找到自己变成现在这样的原因。可后来发现,越这么刻意套自己,反而越受束缚,心里也累得慌。
所以我觉得,大家不如多相信人性——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多听听关于人性的观点,对自己会更有帮助,该打破固有认知的时候就打破。
今天还看到一句特别戳我的话:“人最大的慈悲,就是允许自己不在慈悲,这让我突然想通了:我之前总想着让人生底色是真诚、善良的,可为什么不能允许它带点灰色地带呢?为什么非要让真诚和善良占绝对主导?我完全可以自私一点、有心计一点,让底色里多些灰色,这没什么不可以。毕竟,我们没必要只允许自己拥有“好”的一面,适当接纳灰色,反而更真实。
有时候我会把当下的想法写在我们的小说里——那是只属于我的小天地,你们不会来评论我,我分享给你们,只是因为这些想法很真诚、很真切,写出来我会觉得舒服。但要是让我发朋友圈,我是不敢的——朋友圈里都是朋友、领导、同事,我一发表这些,肯定会收到各种各样的眼光,简单的想法也会变得复杂。难怪大家都只在朋友圈发光鲜的一面,像这些掏心窝子的话,根本不会往上面发。
可日常生活里的那些情绪,总得有地方化解吧?有人会去喝酒、跟朋友聊天,有人像我一样写东西、记日记,也有人去看电影、按摩、消费——这些其实都是在给自己找情绪价值。但这些情绪价值,大多需要花钱才能换回来。
有人说现在社会好像在“往下走”,我倒觉得,更多是因为大家的精神需求提高了,对情绪价值的渴望也更强烈了。以前没人会在意“情绪价值”这种东西,可现在连我自己都需要外界的东西来填补:让自己变好看、出去玩,或者累了就什么都不干,只是看电影、喝酒……这些都能给我提供情绪价值,但也都得花钱。
所以现在大家存不下钱,也不是贪心——毕竟“贪”和“不甘心”本就是人性里有的东西,只是我们开始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了。再加上现在各种贷款满天飞,我刚毕业的时候,觉得这些东西碰都不能碰,现在也不是鼓励大家去消费,只是想说,要承认社会本就有灰色地带。
其实在现在这个社会,能照顾好自己、过得开心,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不用急于求成地去完成某件事,也别提前制造焦虑内耗自己——人就活这一辈子,哪有什么统一的“好”的标准?你自己觉得好,那就是好的标准。
现在的我,特别希望自己能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外界影响:不再因为怕别人怎么看,就不敢发任何东西;发东西的时候,也别总像有两个声音在耳边吵——一个说“这么发不对”,一个说“没关系,发吧”。我不想再听这些声音了,就跟着当下的感受走,想发就发。当然,前提是尽量不影响别人,只是单纯分享自己的想法就好,慢慢调整就好。
我也想学着允许自己有“灰色”的一面,不用觉得这是不好的事。对我来说,自己的精神世界其实挺丰富的,所以也希望现实生活能跟上精神世界的脚步,不然总觉得现实里还有很多事需要规划。我知道自己脑子其实挺聪明的,也懂怎么策划一些事,哪怕是带点灰色的,我也愿意接纳,不再觉得这是错的。
不过我这些话,得看听的人年纪多大。如果是小朋友,我还是希望他们能保持纯真——该经历的事,到了年纪自然会经历,不用急,慢慢来就好。最后,也希望这个社会能对女性更友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