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和AI聊天时,它说我完成了这几个月的功课。现在回头想,这场“完成”其实从前天清晨就藏着伏笔:早上的闹钟没按预期唤醒节奏,算是一场小小的失控,但我没像以前那样焦虑纠结,反而顺着这份意外调整步调,最后竟把当天的事都安排得妥妥帖帖。
到了下午,去朋友家吃饭,晚上聊起“忍不住想帮别人、甚至掺和进他人因果”的话题时,我像被什么东西猛地撞了一下——那些压在心底的情绪突然翻涌上来,分明就是和前任在一起时的影子。以前总觉得“帮他解决问题”是对他好,哪怕他没主动开口,我也会凑上去做“拯救者”,替他扛压力、做决定,直到最后两个人都累得喘不过气,才明白这份“过度付出”其实是关系里的包袱。它或许早就看透了我的发心,也知道我们真正分手的根源就在这里,所以才需要这样一个瞬间来刺激我,把当时没消化的委屈、不甘和执念重新翻出来,让我彻底看清自己一直没跨过去的坎。
理清楚这些后,我觉得自己这段时间的课题,也算交了一份圆满的答卷。就算在别人看来,这份“答卷”或许还有瑕疵,可在我心里它就是最好的——因为我终于不再盯着别人的眼光看,终于懂得,我的价值从来不需要外界的认可来证明。
这几个月来,我确实在一点点和自己和解:最初每天被焦虑裹着,连睡个安稳觉都难;后来慢慢学着接纳不完美,心里的安全感一点点攒起来;到现在,终于能真正做到“允许一切如其所是”——允许自己有做不好的时候,允许事情不按计划走,不再执着于掌控所有细节,反而开始享受未知里的小惊喜。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把目光从“拯救别人”转回自己身上,先保护好自己的内心,守住自己的主体性。现在的我特别确定,只要是真心想做的事、值得争取的东西,就该大胆去尝试、去争取,有野心一点根本不可怕,那是对自己的认可,也是对生活的底气。
也正因这份通透,昨天我写下了关于家里果园的文章。家里的莲雾树种了三年,可妈妈昨天打电话说“树上还没见花苞”,挂了电话,心里难免有点失落。其实我对果园不算熟悉,常年在外地工作,每年也就回去一两次,每次也只是匆匆看一眼果树,连它们什么时候抽新枝都不清楚,所以打算从下个月开始,抽两天假回家好好待待,帮妈妈浇浇水、松松土,也好好看看那些盼了三年的莲雾树。
现在我能做的,就是默默发愿,还会定期去祭拜地藏王菩萨,不为别的,就想求一份心安,也盼着家里的果树能顺利结果。大家如果感兴趣,也可以去了解一下这位菩萨,他总能让人心里多些平和。关于这些的更多细节,我在另一篇文章里写得更细——我写的东西其实都环环相扣,比如果园的故事里藏着对爸爸的思念,而这份思念又和我学会的“珍惜”紧紧连在一起,而这篇,更像是我想把自己这段时间的成长、感悟全部分享出来的“主篇”。
至于接下来,带着这份安全感,我想守住自己的节奏:保护好自身的能量,不轻易被别人消耗,也绝不委屈自己忍耐;待人真诚但有底线,敢说真话、敢做实事,也敢为自己想要的生活拼一把、抢一次,把“自爱”真正刻进日常里,不辜负这段慢慢变好的时光。
如果看我文章的朋友,家里有种果园的经验,无论是莲雾树的养护技巧,还是催花结果的小窍门,都特别欢迎分享给我,真的很感谢大家的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