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市一中的阶梯教室里,讲台上摆放着灵音草的培育盆栽、守夜人日志的复刻本,还有严浩翔特意制作的“灵力探测仪”简易模型。韩砚清穿着米白色的针织衫,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坐得笔直的学生们,手里拿着那枚清代守夜人令牌:“今天这堂‘守护课’,想和大家聊聊‘平凡的英雄’——就像这枚令牌的主人,清代的守夜人,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用一生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安宁。”
台下的学生们立刻举起手,前排的女生眼神发亮:“韩老师,您就是日志里写的那位初代守夜人吗?五百年前的战斗,是不是像电影里一样精彩?”韩砚清笑着摇头,翻开复刻的日志,指着其中一页简笔画——那是她五百年前画的倭寇屠村场景,笔触粗糙却带着沉重:“没有电影里的精彩,只有战友们倒下时的遗憾,和‘必须守住百姓’的决心。”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学生们的目光落在简笔画上,眼神里多了几分肃穆。
马嘉祺穿着休闲装,手里拿着吉他,走进教室时,引来一阵小声的惊呼。他走到讲台旁,轻轻拨动琴弦,《山河谣》的前奏在教室里流淌:“比起五百年前的战斗,现在的‘守护’更简单,”他看向学生们,“比如帮同学解决难题,比如捡起地上的垃圾,这些小事,都是在守护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城市。”话音刚落,他指尖一转,旋律变得轻快,台下的学生们跟着轻轻哼唱,气氛重新变得热烈。
教室的后排,丁程鑫正带着几个学生练习简化版的“灵舞”操。他的动作舒展,每一步都对应着明代阵法的基础步点:“这组动作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藏着‘守护自己’的小技巧,”他笑着示范一个转身动作,“比如遇到危险时,这个转身能帮你快速避开,就像守夜人布下的‘困魂阵’,先保护好自己,才能保护别人。”学生们跟着模仿,教室里满是轻快的脚步声。
宋亚轩和张真源在教室的角落,围着一群喜欢音乐的学生。宋亚轩拿着乐谱,教大家唱《山河谣》的童声版:“歌声不仅能传递快乐,还能安抚情绪,就像之前我们用歌声化解‘流量鬼’的怨念一样,”他指着乐谱上的音符,“这些音符里藏着‘平和’的力量,你们唱的时候,想着开心的事,力量会更强哦。”张真源则引导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守护小故事”,一个男生站起来说:“我每天帮邻居奶奶取报纸,算不算守护?”张真源笑着点头:“当然算,这是最温暖的守护。”
严浩翔和林小满的“科技角”前围满了好奇的学生。林小满拿着简易版“灵力探测仪”,演示如何通过指示灯判断“情绪波动”:“当指示灯变成红色,说明身边有人情绪不好,这时候我们可以递一杯热水,或者说一句‘加油’,这些简单的举动,就能像‘净化之力’一样,化解负面情绪,”严浩翔补充道,“这就是现代的‘守夜人技巧’,用科技理解情绪,用善意解决问题。”
下课铃响起时,学生们却迟迟不肯离开。一个女生拿着笔记本,走到韩砚清面前:“韩老师,我以后也想成为‘守夜人’,可以吗?”韩砚清蹲下身,轻轻摸了摸她的头,将一片灵音草叶片递给她:“当然可以,只要你一直保持这份善意和勇气,无论长大后做什么,都是在守护这个世界。”女生小心翼翼地将叶片夹进笔记本,像是握住了一份珍贵的约定。
离开学校时,夕阳正斜照在教学楼的墙上,学生们的笑声从教室里传来,与《山河谣》的旋律交织在一起。韩砚清翻开那本泛黄的笔记本,在新的一页写下“市一中守护课,少年承新约”,然后递给马嘉祺。马嘉祺接过笔,在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笑脸,旁边写着:“守护不是责任,是传承。”
众人沿着街道往前走,远处的广场上,孩子们正在跳丁程鑫教的“灵舞”操,宋亚轩的歌声隐约传来。韩砚清握紧手中的清代令牌,身旁的马嘉祺握住她的手,两人相视一笑。她知道,守夜人的传承从未如此鲜活——不再是孤胆英雄的战斗,而是无数少年带着善意与勇气,将“守护”融入日常的每一件小事里。
月光渐渐升起,洒在城市的街道上,笔记本里的灵音草叶片轻轻颤动,像是在为这些少年们,为这份新的守护约定,轻声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