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莲一岁三个月时,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最明显的表现是他开始频繁地说“不”。
工藤明夏(端着饭碗)“小莲,来吃胡萝卜哦~”
松田莲(坚定地摇头)“不!”
工藤明夏(耐心地)“胡萝卜很好吃哦,吃了会长高高。”
松田莲(把脸埋进餐椅)“不!”
这样的情况每天要上演好几遍。明夏向松田诉苦时,他正在研究儿童心理学书籍。
工藤明夏(疲惫地)“现在连换尿布都要说‘不’……”
松田阵平(翻着书)“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正常表现。”
某天早晨,明夏急着去上班,小莲却死活不肯穿衣服。
工藤明夏(着急地)“小莲乖,妈妈要迟到了。”
松田莲(光着身子满床爬)“不穿!”
#松田阵平(拿起一件印着小汽车的T恤)“穿这个?”
松田莲(眼睛一亮)“车车!”
明夏惊讶地看着松田三两下就帮儿子穿好了衣服。
工藤明夏“你怎么做到的?”
松田阵平(整理领子)“找到兴趣点。”
从此之后,松田负责起了给小莲穿衣的工作。他准备了各种图案的衣服,根据小莲当天的喜好选择。
松田阵平(举着两件衣服)“要飞机还是挖掘机?”
#松田莲(兴奋地指着)“挖挖!”
一岁半时,小莲的“不”升级成了完整的句子。最常说的就是“自己来”。
工藤明夏(想要喂饭)“妈妈帮你……”
松田莲(抢过勺子)“自己!”
结果就是饭菜洒了一身,但小莲得意洋洋。
松田阵平(冷静地拍照记录)“很好。独立意识。”
工藤明夏(收拾残局)“阵平!不要鼓励他啦!”
周末带小莲去公园玩时,他非要自己滑滑梯,不要大人陪。
工藤明夏(紧张地张开手)“小心哦!”
松田莲(自己爬上滑梯)“自己来!”
结果滑到一半卡住了,小莲愣在那里不知所措。
#松田阵平(没有立即帮忙)“扭一下身体。”
松田莲(试着扭动)“卡住了……”
#松田阵平“再试一次。”
在父亲的指导下,小莲终于自己滑了下来,脸上带着成功的喜悦。
工藤明夏(松口气)“阵平,你这样太冒险了……”
松田阵平“要让他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两岁时,小莲的叛逆达到了新高度。最喜欢说的话变成了“为什么”。
松田莲(指着天空)“为什么天蓝?”
工藤明夏“因为……”
松田莲(打断)“为什么云白?”
工藤明夏“这个……”
松田莲(继续)“为什么鸟飞?”
明夏被问得头晕眼花,松田却总能耐心解答。
#松田阵平(抱着儿子)“光的散射。水蒸气。空气动力学。”
松田莲(似懂非懂地点头)“哦……”
最让明夏头疼的是吃饭时间。小莲开始挑食,绿色的蔬菜一律不吃。
工藤明夏(哄着)“吃一口菠菜好不好?”
松田莲(紧闭嘴巴)“不绿!”
松田阵平(把菠菜拌进肉泥里)“试试这个。”
小莲吃了一口,发现没有绿色蔬菜的味道,继续吃了起来。
工藤明夏(惊讶)“这样也行?”
松田阵平“策略。”
某天晚上,明夏发现松田在书房看儿童营养学论文。
工藤明夏(感动地从后面抱住他)“阵平好认真啊……”
松田阵平(关掉页面)“随便看看。”
两岁三个月时,小莲迎来了第一个真正的发脾气时刻。因为积木搭不好,他气得把积木全推倒了。
松田莲(大哭)“不要!坏!”
工藤明夏(想要安慰)“妈妈帮你……”
松田莲(推开妈妈)“不要!”
松田走过来,没有立即哄他,而是坐在旁边开始自己搭积木。
#松田阵平(平静地)“看爸爸怎么搭。”
小莲抽泣着看了一会儿,渐渐停止哭泣,好奇地凑过来。
松田莲(小声)“爸爸教。”
#松田阵平(放慢动作)“这样。慢慢来。”
明夏在一旁看着,突然意识到松田的教育方式虽然看起来冷淡,但实际上很有效。
工藤明夏(晚上睡前)“阵平,你真是个了不起的爸爸。”
松田阵平(背对着她整理被子)“还差得远。”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小莲开始模仿松田的一切行为。看到爸爸戴墨镜,他也要戴;看到爸爸看报纸,他也要拿反的报纸装模作样。
萩原研二(来访时大笑)“小莲简直是小阵平翻版!”
松田莲(推推并不存在的墨镜)“像爸爸。”
甚至松田修东西时,小莲也要拿着玩具工具在旁边“帮忙”。
工藤明夏(担心)“小心工具伤到他……”
松田阵平(递给儿子一个塑料螺丝刀)“用这个。”
某天,明夏提前下班回家,看到客厅里父子俩并排坐着,都在专注地“工作”——松田在修理闹钟,小莲在拆装玩具。阳光洒在他们身上,画面温馨得让她不忍打扰。
工藤明夏(悄悄拍照)“这个要珍藏起来……”
晚上,明夏发现小莲的玩具箱里多了一套真正的儿童工具,大小正好适合小孩子的手。
工藤明夏(拿起小螺丝刀)“阵平,这是你买的?”
松田阵平(假装看报纸)“顺便。”
两岁半时,小莲的叛逆期渐渐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求知欲和模仿欲。明夏发现,虽然带孩子很辛苦,但每一天都能看到新的成长。
工藤明夏(睡前看着熟睡的儿子)“虽然总是说‘不’的时候很让人头疼,但现在想想还挺可爱的。”
松田阵平(轻轻给儿子盖好被子)“每个阶段都值得记录。”
工藤明夏(靠在他肩上)“下次叛逆期是什么时候啊?”
松田阵平(思考)“青春期。”
工藤明夏(假装晕倒)“那个更可怕吧!”
月光下,两人相视而笑。虽然育儿之路充满挑战,但看着孩子一天天成长,所有的辛苦都变成了甜蜜的负担。而他们知道,无论未来还会遇到多少个“不”,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一定能找到说“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