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电影化的运镜进行改写*
1931年4月的南京,天色微阴,粤提着一个装有广州市政府捐款一万元的箱子,缓步走向中山陵。他此行是为了修建行建亭,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尽一份力。
刚到陵园,粤便瞧见苏站在孝经鼎旁,双手插在衣兜里,目光深邃得像是要穿透时间。粤走近时,脚下踩着枯叶发出“沙沙”声,他轻轻咳了一声,“又在想孙文先生了?”苏回过神,转头看了看粤,叹气道:“是啊……对了,听说香山改名了?现在叫中山县了吧。”粤愣了一下,笑道:“是啊,你不会刚知道吧?”苏摆摆手,“没,就是突然想到,顺嘴问一句。”粤点点头,语气认真起来:“那可不!孙文先生是咱们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啊,为了纪念他才改的名。”
两人话语间夹杂着一丝低沉与敬意,随后同时朝孙先生墓室的方向望去,目光仿佛穿过层层石阶和松柏,抵达那片安静而肃穆的地方。
其实,这已经不是粤第一次来南京了。自中山陵开始修建以来,他就常常带着广州国民政府提供的初期核心资金前来支援。不过,他与苏真正熟络起来,还是在1929年6月1日的奉安大典上。那一天,人潮涌动,气氛庄重,他们彼此交换了几句话。粤还记得自己当时对苏说道:“像孙文先生所说——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声音虽轻,却充满力量。
此刻的风吹动树叶,发出窸窣的响声,陵园里的寂静仿佛将两人的思绪拉得更长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