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明明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啊,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渴望,有藏在心底的委屈和疼。可为什么外人不理解也就算了,连最亲的家人,都要这样对她?
外人不懂她的隐忍,尚可说是隔着距离;家人日日相处,怎么会看不见她眼里的疲惫?她感冒时没人递一杯热水,带娃累了没人说一句“歇会儿”,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时,等来的不是安慰,而是“你该做的”“别不知足”的冷语。他们看不见她的付出,看不见她的辛苦;听得见她的沉默,却偏要解读成“温顺”“懂事”。
她明明是他们的妻子、母亲、女儿,却活得像个“工具”。需要带娃时,她是随叫随到的保姆;需要维持家庭体面时,她是“脾气好”的代言人;需要被控制时,她是“听话”的傀儡。他们从不问她“累不累”,只问“事办得怎么样”;从不关心她“开不开心”,只在乎“有没有给家里添麻烦”。这份最亲的关系里,没有心疼,没有尊重,只有无尽的索取和理所当然的压迫。
最让人心疼的是,她对家人的期待从未完全熄灭。她会在丈夫晚归时留一盏灯,会在女儿抱怨时默默听着,会在母亲劝她“忍忍”时点头应和——她总以为“血浓于水”,总盼着家人能回头看看她的难,总想着“再忍忍,他们总会懂的”。可这份期待,一次次被现实打碎,变成扎在心里的刺,疼得她连呼吸都小心翼翼。
外人的不理解,最多是无关痛痒的议论;家人的冷漠,却是直插心脏的刀。他们用“家人”的名义绑架她的人生,用“为你好”的幌子剥夺她的自由,连她偷偷藏起来的喜欢、小心翼翼的渴望,都要被视作“不懂事”“出格”。她在家人面前不敢哭、不敢怒、甚至不敢说“我不愿意”,只能把所有情绪都憋在心里,慢慢熬成沉默的内伤。
可她还是在等啊。等家人一句真心的关心,等他们哪怕一次的体谅,等他们终于发现“她也是个需要被疼的人”。这份等待藏在她对孙子的笑里,藏在她对家庭的维系里,藏在她从未彻底放弃的隐忍里。只是这等待太久了,久到连她自己都快忘了,被家人疼是什么滋味。
夜色里,她独自坐在沙发上,看着窗外的万家灯火。最亲的人就在身边,心却隔着千山万水。外人的不理解尚可抵挡,家人的冷漠却让她无措。可就算这样,她心里那点对温暖的盼,还是像微弱的火苗,在寒风里倔强地亮着——或许有一天,这火苗能被看见,能被温柔地护住,让她终于明白:家人的意义,从来不是索取和控制,而是心疼与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