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甜和贺毅的离婚判决下来那天,苏老师正在厨房给蹦蹦热牛奶,瓷砖上的水渍映着她低头的影子,像一道没解开的结。这场离婚,本该让关系变得简单,却成了捆住她的另一道枷锁。
离婚后的李宁甜,把所有生活的失重感都转嫁到了苏老师身上。“妈,我一个人带两个孩子怎么活?”成了她挂在嘴边的话,于是带蹦蹦、哄乐乐、洗衣做饭的担子,更沉地压在了苏老师肩上。贺毅搬离后,这个家彻底成了“奶奶和孙子们的战场”,李宁甜成了甩手掌柜,白天刷手机、逛街,晚上把哭闹的孩子丢给母亲,自己锁在房间里抱怨生活。
苏老师成了她情绪的垃圾桶,也是她生活的“救命稻草”。李宁甜会对着她骂贺毅的绝情,骂生活的不公,骂到激动处摔东西,而苏老师只能默默收拾残局,再哄被吓哭的孙子。她想劝“你该自己扛起来”,却被一句“你不帮我就是不爱我”堵回喉咙——离婚后的女儿,把“母亲的付出”当成了唯一的浮木,抓得又紧又狠。
贺毅的离开,带走的不只是婚姻关系,还有他作为父亲的责任。他偶尔来看孩子,带点零食玩具,逗乐几句便匆匆离开,对苏老师的辛苦视而不见,对李宁甜的刁难默许纵容。他像个过客,把“父亲”的角色演得轻描淡写,却把最沉重的养育压力,全留给了那个本应安享晚年的岳母。苏老师看着他转身的背影,心里只剩一片寒凉:原来离婚能让他解脱,却让她更难喘息。
两个孩子成了这场离婚最无辜的见证者。蹦蹦会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乐乐会对着贺毅的照片咿呀叫“爸爸”,苏老师只能含糊地哄“爸爸忙”。她看着孩子们依赖的眼神,更不敢松劲——哪怕自己累得直不起腰,也要让他们在破碎的家庭里,多感受一点安稳。可这份安稳的代价,是她彻底失去了自己的时间,连想偷偷看会儿剧本的空隙都没有。
离婚本应是关系的终点,却成了苏老师牺牲的起点。她以为“女儿离婚了,我该多疼她”,却没料到这份疼成了被无限索取的理由。李宁甜把“离婚”当成了免责金牌,把所有的懒惰、暴躁、不负责任都归咎于“婚姻失败”,而苏老师的退让,成了她得寸进尺的底气。
只有在深夜孩子睡熟后,苏老师才能坐在沙发上喘口气。窗外的月光落在空荡荡的客厅,她会想起自己没离婚时的日子,想起舞台上的灯光,想起林溪的问候——那些被生活淹没的“自我”,像沉入水底的星星,偶尔闪一下光,又被带娃的琐碎盖过。
她知道,李宁甜的离婚不是她的错,可她却成了这场失败婚姻里,唯一在负重前行的人。只是偶尔,她也会悄悄问自己: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什么时候,她能不做谁的母亲、谁的奶奶,只做回苏玲?
苏老师轻轻拍着乐乐的背,哼着不成调的儿歌。离婚后的家很安静,只有孩子的呼吸声和她心里无声的叹息,在夜里轻轻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