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这两个字,像一根细小的刺,扎在苏老师心里很多年。旁人以为她是奶奶——这个被混淆的身份,藏着她最无奈的错位。
在世俗的认知里,“奶奶带孙”是天经地义,“姥姥帮忙”是情分。可到了苏老师这里,情分成了本分,姥姥活成了奶奶的模样。李宁甜离婚后,把孩子彻底丢给她,没人再提“孩子该由奶奶带”,没人记得“姥姥没有义务”,所有人都觉得“她是孩子的姥姥,就该管”。这份理所当然,让“姥姥”这个身份变了味,成了捆绑她的枷锁。
有人私下议论:“她一个姥姥,管这么多干嘛?”可议论的人不知道,她若不管,两个孩子就要跟着情绪化的李宁甜颠沛流离;她若放手,那些“你不疼外孙”的指责会铺天盖地。她夹在“亲情”和“本分”之间,只能把“姥姥”的身份往“奶奶”的责任里套,把自己活成了别人眼里“该付出”的样子。
更让她窒息的是那句扎心的话:“她的外孙子不该存在。”这话像冰锥,刺破她强装的平静。孩子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把孩子当成“累赘”的环境,是让姥姥被迫承担奶奶责任的现实。可当生活的重压让人喘不过气时,连她自己偶尔也会闪过一丝绝望:如果没有这两个孩子,是不是就能早点解脱?是不是就能回到自己的舞台?
可看着蹦蹦把糖果塞给她的手,看着乐乐蹒跚扑向她的怀抱,这丝绝望又会被心软压下去。他们是无辜的,是她血脉里的牵挂,只是这份牵挂太重,重到让她忘了自己是谁。她是苏玲,是演过无数角色的演员,可如今在孩子眼里,她只是“姥姥”,是那个永远在做饭、永远在哄睡、永远不会累的姥姥。
“姥姥不是奶奶”,这句没说出口的话,藏着她对身份的挣扎。奶奶有爷爷搭把手,有儿子撑腰,而她这个姥姥,只能一个人扛。李杰不管,贺毅不问,李宁甜不体谅,连“姥姥”该有的轻松都成了奢望。她像个被按错位置的拼图,明明不属于这里,却被硬生生塞进“奶奶”的框架里,磨掉了棱角,也磨掉了自己。
或许在某个深夜,她会对着孩子熟睡的脸发呆:如果他们不曾存在,自己会不会活得轻松些?可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会被罪恶感淹没。她知道,孩子不该为大人的错误买单,错的从不是他们的存在,是这个让姥姥活成奶奶的错位人生,是那些把她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给乐乐盖好被子,月光照在她鬓角的白发上。“姥姥”两个字在心里滚了滚,终究还是咽了下去。孩子的呼吸很轻,她的叹息很重,在夜里缠成一团解不开的结。